如果你最近刷财经新闻,肯定注意到这样一条消息:8月1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公告,从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要恢复征收增值税。很多人看到这则消息,第一反应是“又要多交钱了”,也有人疑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会不会影响咱们手里的理财产品甚至股市行情?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其实说白了,这次政策调整并不是突如其来,而是在经济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一种相对合理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财政这一头。过去几年地方政府靠卖地过日子的好光景已经不再,土地出让金大幅缩水,各地财政压力山大。与此同时,各项支出却只增不减。这时候怎么办?扩大税基,提高收入,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而长期以来,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在内的不少“安全”品种一直享受免征增值税的待遇,相当于给这些投资开了绿灯,让资金源源不断流向这些领域。但问题来了——这样的优待,其实让企业发的信用类债券很难吸引资金,因为同样的钱放在免税国债里收益更高更稳妥,自然没人愿意冒险买企业发的高风险、高收益产品。这无形中扭曲了市场,也埋下金融风险隐患。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把所有类型主要债券都纳入征收范围,有助于拉平不同主体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以前大家拼命抢免税品种,不仅导致市场失衡,还容易滋生套利行为。”有银行从业者坦言,一些机构甚至专门用杠杆去做低风险套利,这其实是一种资源错配。所以,从调节金融秩序、防范系统性风险角度看,此举也是必要之举。此外,如果你留心国际惯例,会发现像美国等成熟市场早就对类似利息收入统一课以资本利得或所得类相关税费,中国此前实行阶段性优惠,本身就是权宜之计,现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也是顺势而为。
那么,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个变化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呢?首先直观感受就是以后买新发行国债、地方政府专项等品种时,到手收益会被打点折扣。有网友吐槽:“本来指望着存点钱图个安心,现在还得分一杯羹给国家。”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大势所趋,“国外都是这样,只不过我们习惯了一段时间罢了。”
对于股市来说,短期内确实可能有些波动。一方面,由于部分原本配置在低风险免税资产上的资金面临回报下降,有可能转向权益市场寻求更高回报。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整体流动性的紧张情绪。如果机构因为持仓亏损或者盈利能力削弱而减少股票配置,那反倒容易出现所谓“股+债双杀”的尴尬局面。不少分析师表示,高分红板块(比如银行、电力、公用事业)可能首当其冲受到估值压制,因为无风险收益率上升后,它们相对优势变小。不过,从长远来看,当各种资产间壁垒消除后,更健康、更均衡的大盘格局才有希望形成。“如果未来还有降准降息等宽松政策配合,说不定还能把负面影响抵消掉一些。”某基金经理乐观预测道。
当然,每一次政策调整都会引发争议。有的人担心这是不是又增加百姓负担;也有人期待通过这种方式能让资本更多流向创新创业领域,为经济注入活力。从历史经验来看,大多数重大改革刚推行时,总伴随着阵痛,但最终往往促成制度更加完善和公平。因此,无论你是持币观望的小白还是老练玩家,都值得静下心思考:面对不断变化的大环境,我们该如何灵活调整自己的理财策略?
最后想问一句,你觉得恢复征收这笔钱,是不是一种必然趋势,又是否真的能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与规范化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