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A股市场风起云涌,总有人怀念2015年那场牛市。那一年,很多普通投资者第一次尝到了“财富自由”的甜头,但也有不少人因为贪心和犹豫,被套在了高点。其实,如果仔细回顾那段历史,你会发现一个规律:行情真正启动前,市场早就给过信号,只是大多数人要么没看懂,要么总想着等到更完美的时机。
还记得2015年吗?当时指数突破了几个关键高点,一下子让整个市场情绪沸腾起来。许多老股民说,那种感觉就像是打仗吹响了冲锋号——大家都觉得机会来了。但很快,行情并没有一路狂飙,而是在关键位置反复震荡,每次调整到20日均线附近,就像遇到一道隐形防线,总能稳住脚步重新拉升。有时候即便跌得深一点,也不过是触及30日或60日均线,很少真的崩盘。这种节奏,其实跟后来几轮牛熊转换如出一辙。
最近的A股,不少网友又开始讨论:“是不是又要复制2015年的走势?”社交平台上,有投资者感慨,“每次都是涨一点就回调,还以为自己能买在最低点,可惜永远踏空。”还有自嘲型评论:“我这只‘韭菜’,总想捡便宜货,到头来连门票都没买上。”这些声音,其实反映了一类普遍心理——大家总想抄底、追顶,却忽略了趋势本身才是真正的大概率事件。
专业机构的数据也印证这一点。在历次牛市里,大部分赚钱的人,并不是那些精准踩中最低点、最高位的“神操作”,而是在趋势确立后果断进场,然后适时退出的人。例如,有基金经理坦言,“我们从不奢望买在谷底卖在山巅,只求跟着主流资金走,在波动中拿下主要利润。”类似观点,在各路财经节目和券商分析报告里屡见不鲜。他们强调:与其幻想极致收益,不如把握确定性强的区间,这才是理性的选择。
为什么很多散户偏偏喜欢追求极限?归根结底,是对风险和收益的不平衡期待作祟。一方面,希望赚尽最后一分钱;另一方面,又害怕亏损,于是一拖再拖,要么错失良机,要么被深度套牢。这种心态,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不只是炒股,无论你是在抢购打折商品还是等待房价最低,都可能陷入类似困境——越等越焦虑,结果什么好处也没捞着。
所以,说到底,做投资最忌讳的是贪婪与犹豫。如果你始终盯着那个遥不可及的“完美价格”,往往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赚走机会。而真正成熟的人,会根据经验设定合理目标,比如到了20日均线附近敢于布局,即使不是绝对低位,也足够安全。同样道理,当市场热度过高,该落袋为安的时候不要恋战,这样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规律却常常惊人相似。从2015年到现在,每一次大行情背后都有无数普通人的悲喜剧。如果你还抱有“一夜暴富”或者“抄到底部”的幻想,不妨扪心自问:自己是真的相信运气会眷顾吗?还是该学会顺势而为,把握那些属于自己的可控利润?
最后,我想留个问题给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下一波机会来临时,你准备好了放弃执念,用更成熟的方法去面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