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汇金唯一重仓的“核电+锂电”双概念股永兴材料,股价从127元暴跌至28元,三年缩水近80%;净利润从63亿断崖式跌至10亿,连国家队一季度抄底都被套牢割肉。 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细分领域龙头,如今正经历行业周期与内部经营的双重绞杀。
2025年半年报显示,永兴材料营收36.93亿元,同比下滑17.78%,归母净利润仅4.01亿元,暴跌47.84%。 单看第二季度,扣非净利润1.45亿元,环比再降20.28%,业绩探底趋势未止。
碳酸锂价格崩盘是业绩“失血”的主因。 2025年上半年江西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仅7.06万元/吨,同比下跌32%,二季度均价低至6.5万元/吨,创本轮周期新低。 公司碳酸锂单吨售价同比缩水26%,毛利下滑37%。
特钢业务同样未能撑住场面。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毛利同比下降21%,尽管核电钢、汽车高纯钢等高端产品销量提升,但难以抵消锂电业务的塌方。 双主业布局本意为对冲风险,如今却双双沦为拖累。
中央汇金的操作轨迹暴露了机构的无奈。 2024年四季度,国家队曾逆势加仓永兴材料,但2025年一季度抄底后,二季度股价持续低迷,最终汇金资管选择减仓止损。 这一进一出,折射出即使长期资本也难以抵御行业寒潮。
成本控制成为公司唯一的“遮羞布”。 2025年上半年,永兴材料将销售模式调整为“现货为主、期现结合”,碳酸锂单吨营业成本降至4.12万元/吨,同比下降19%。 在锂价脚踝斩的背景下,成本优势勉强维持了毛利率29%的锂电业务。
股东减持潮进一步冲击市场信心。 2025年2月,第二大股东久立特材宣布减持不超过3%股份,董事郑卓群同步减持,合计套现规模达3.0074%。 此时公司股价较2022年历史高点128.03元已跌超70%。
现金流状况透露出更深层危机。 2024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骤降88.87%,至3.87亿元。 应收账款和预付款项分别增长32.99%和68.07%,显示回款压力与运营效率恶化。
永兴材料的资源储备曾是故事亮点。 其控股的化山瓷石矿拥有4.1亿吨陶瓷土矿,锂云母提锂一体化模式被寄予厚望。但当前锂价低谷下,资源价值大打折扣,2025年半年报中锂盐销量仅12050吨,同比显著萎缩。
核电题材也未能挽救颓势。 公司特钢产品虽应用于电力装备制造,且核电钢销量提升,但该业务营收占比76%却仅贡献5.5成利润,毛利率11.52%远低于锂电板块。 概念光环敌不过实际盈利能力的萎缩。
行业对比更显残酷。 同期部分锂云母同行通过一体化布局维持盈利,但永兴材料Q4因锂云母技改项目产生资产处置损失7711万元,反而拖累当期利润。 2024年Q4净利润仅7356万元,环比暴跌64%。
中央汇金的重仓逻辑显然遭遇挑战。 作为唯一同时押注核电与锂电的标的,永兴材料兼具资源与技术优势,但行业beta下行时,个股alpha难以独善其身。 即使国家队持仓以长期著称,亦难耐短期波动。
派息举措试图稳定投资者情绪。 2024年度公司每10股派现5元,2025年上半年再度派发每10股3元红利。 但杯水车薪的分红难以填补股价下跌的窟窿,股东久立特材的减持已表明产业资本态度。
锂价探底过程中,永兴材料的毛利率仍显著高于部分同行,2025年上半年锂电业务毛利率维持在29%。 但价格战烈度持续升级,江西碳酸锂均价已逼近6万元/吨关口,成本优势防线正面临考验。
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强调“采选冶一体化”的长期战略,却未给出短期反转时间表。 市场用脚投票,2025年二季度股价在28元低位反复震荡,较汇金成本线再下台阶。
公募基金持仓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多只主题基金减持永兴材料,北上资金连续四个季度净流出。 机构撤离与国家队减仓形成共振,流动性支撑逐渐瓦解。
截至2025年9月末,碳酸锂现货价格仍徘徊在7万元/吨附近,较2022年高点跌去八成。 永兴材料的锂电故事从估值催化剂变成业绩镣铐,127元的辉煌已成资本市场的遥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