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从草原雏鹰到灭宋利刃:阿术,忽必烈麾下最懂“攻坚”的蒙古战神
新闻动态
从草原雏鹰到灭宋利刃:阿术,忽必烈麾下最懂“攻坚”的蒙古战神
发布日期:2025-10-10 07:28    点击次数:129

在元朝灭宋的壮阔史诗中,有一位将领的名字始终与“破局”二字紧密相连——他出身蒙古勋贵世家,祖父是横扫欧亚的“上帝之鞭”速不台,父亲是随成吉思汗征战的兀良哈部名将兀良合台;他少年随父平定大理,青年随忽必烈稳固漠北,中年成为伐宋战场的“攻坚利器”,从襄阳城下的“围城大师”到长江之上的“水师克星”,用一场场硬仗撑起了元朝统一的半壁江山。他,就是忽必烈时期蒙古将领中的“实干派代表”——阿术。

1227年,阿术出生于蒙古兀良哈部的军营之中。这一年,他的祖父速不台刚刚结束对花剌子模的征伐,正随成吉思汗转战西夏;父亲兀良合台则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是蒙古军中有名的“勇将”。生于这样的家庭,阿术的童年没有草原牧歌的悠闲,只有战马嘶鸣与刀光剑影的陪伴。按照蒙古部落的传统,他从5岁起就开始学习骑射,8岁便能独自驾驭烈马,12岁时已能跟着父亲的亲兵队参与小规模作战——这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成长模式,让他早早练就了远超同龄人的军事直觉与应变能力。

1244年,17岁的阿术第一次真正走上大战场。当时父亲兀良合台奉命率军征讨云南的大理国,面对横断山脉的险峻地形与大理军的顽强抵抗,蒙古军队一度陷入困境。在攻打大理门户“押赤城”(今昆明)时,大理军凭借护城河与高墙死守,蒙古骑兵的冲击力无从施展。

危急时刻,阿术主动向父亲请战,率领一支精锐骑兵绕到押赤城后方的山林中,利用夜色掩护找到守军的水源地,不仅切断了城中的供水,还设下埋伏歼灭了前来取水的大理军。这场“断水奇袭”让蒙古军顺利攻破押赤城,也让阿术在军中崭露头角——兀良合台看着儿子满身尘土却眼神明亮的模样,笑着称赞:“这孩子,有速不台的狠劲,更有自己的巧劲!”

平定大理后,阿术又随父亲转战安南(今越南),在热带丛林中与安南军队周旋。彼时蒙古军多不适应湿热气候,士兵病倒大半,阿术却带头学习安南人的防暑方法,还发明了“竹筒储水”的办法解决行军饮水问题。在与安南军的决战中,他率领少量骑兵佯装败退,将敌军引入预设的沼泽地带,再配合主力部队前后夹击,最终大败安南军。这场战役不仅让蒙古军巩固了在南方的势力,更让阿术积累了对付“非草原战场”的宝贵经验——他逐渐明白,真正的将领不仅要会冲锋陷阵,更要懂得根据地形、气候调整战术,这为他后来攻打南宋埋下了伏笔。

1260年,忽必烈登基为蒙古大汗,阿术因其战功与家族背景,被任命为“宿卫亲军都指挥使”,成为忽必烈身边的核心军事助手。此时,蒙古与南宋的对峙已进入关键阶段,南宋凭借长江天险与襄阳、樊城两座重镇,在淮河至长江一线构建起坚固的防御体系。襄阳与樊城隔汉江相望,城高池深,粮草充足,素有“南宋西门锁钥”之称——只要这两座城不失,蒙古军就无法顺长江东下,灭宋便无从谈起。

1267年,忽必烈任命阿术为“征南都元帅”,率军攻打襄阳。临行前,忽必烈问他:“襄阳城坚,宋军精锐云集,你打算如何破城?”阿术回答:“襄阳之强,在于‘内外相通’——宋军可从汉江运粮,也可从陆路求援。若想破城,必先断其援、困其城,待其力竭自破。”这番话,道出了他对襄阳战役的核心战略:不急于攻城,而是以“围”为攻,打一场持久战。

抵达襄阳前线后,阿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筑堡拦江”。他亲自勘察汉江两岸地形,在襄阳城东、南、北三面修建了十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以土墙连接,形成环形包围圈;又在汉江中设置了“铁索浮桥”,桥上配备投石机与弓箭手,彻底切断了襄阳与外界的水路联系。

这一举措让南宋朝廷大惊,连忙派遣援军从陆路增援襄阳,却都被阿术率军击退——他深知南宋援军的弱点:步兵为主,机动性差,于是每次都以骑兵快速穿插,将援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1269年,南宋名将吕文德率十万大军前来解围,阿术仅用三万骑兵,就在襄阳西南的“虎头山”设伏,利用山地地形阻挡宋军步兵,再以骑兵迂回包抄,最终大败宋军,吕文德本人也因兵败羞愧而死。

围城期间,阿术还注重“攻心”。他严禁士兵骚扰襄阳城外的百姓,甚至允许百姓在包围圈外耕种,只是规定“粮食需优先供给蒙古军”。对于从襄阳城中逃出来的宋军士兵,他不仅不杀,还给予粮食与路费,让他们回家——这些士兵回去后,纷纷向城中百姓讲述蒙古军的“不嗜杀”,逐渐瓦解了襄阳城内的抵抗意志。

更关键的是,阿术意识到传统的攻城器械无法攻破襄阳的高墙,于是向忽必烈请求调遣“回回炮”——这种由阿拉伯工匠制造的配重式投石机,能将百斤重的石弹抛射到城头,威力远超蒙古军原有的攻城器械。1273年初,回回炮运抵襄阳前线,阿术亲自指挥炮兵,将石弹精准地抛向樊城的城墙,很快就轰开了一个大口子。蒙古军趁机涌入城中,樊城就此陷落。

樊城失守后,襄阳成了一座孤城。城中粮草耗尽,士兵士气低落,守将吕文焕(吕文德之弟)多次派人向南宋朝廷求援,却始终没有回音。阿术见时机成熟,派人向吕文焕劝降,承诺“只要献城,可保城中百姓安全”。1273年2月,吕文焕打开襄阳城门,向阿术投降。这场持续了六年的襄阳围城战,最终以蒙古军的胜利告终——阿术用“筑堡拦江断援、回回炮破城、攻心瓦解意志”的组合战术,不仅拔掉了南宋的“西门锁钥”,更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长期围城”的经典案例。忽必烈收到捷报后,亲自下诏嘉奖阿术:“襄阳破,则南宋亡矣!此功,阿术居首!”

襄阳之战后,灭宋的大门彻底打开。1274年,忽必烈任命伯颜为伐宋总帅,阿术为副帅,率领二十万大军沿长江东下,目标直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此时的阿术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他一生征战多以骑兵为主,而长江战场以水师为主——南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师,大小战船数千艘,士兵多熟悉水战,而蒙古军的水师刚刚组建,士兵大多不会游泳,甚至晕船。

面对这一劣势,阿术没有退缩,而是主动学习水战知识。他每天都登上南宋的俘虏战船,向被俘的宋军水师将领请教“行船技巧”“阵法变化”,还亲自练习划船、掌舵,很快就掌握了水战的基本要领。不仅如此,他还对蒙古水师进行了“针对性改造”:将蒙古军擅长的骑兵战术与水师结合,在战船上加装“跳板”,让骑兵可以从跳板冲上敌船,展开近身肉搏;又在战船两侧加装“防护板”,减少被宋军弓箭与火攻的伤害。

1275年正月,蒙古水师与南宋水师在长江下游的“焦山”相遇,一场决定南宋命运的水战就此爆发。南宋水师将领张世杰将战船用铁链连接,形成“一字长蛇阵”,企图凭借战船数量优势,将蒙古水师包围歼灭。阿术看到南宋水师的阵法后,笑着对部下说:“张世杰想学三国的曹操,却忘了火攻的厉害!”他立即制定战术:分三路进攻,中路水师以“轻舟诱敌”,吸引宋军注意力;左右两路水师则携带大量火箭与火油,绕到南宋水师的两侧与后方,发起火攻。

战斗开始后,中路蒙古水师按照计划佯装败退,张世杰果然下令追击,南宋水师的“一字长蛇阵”很快变得混乱。此时,阿术亲自率领左右两路水师发起猛攻,火箭如雨般射向南宋战船,火油洒在船上,瞬间燃起熊熊大火。南宋战船因被铁链连接,无法分散,很快就陷入一片火海。阿术又下令蒙古骑兵通过跳板冲上未起火的敌船,与宋军展开肉搏——宋军水师士兵多不擅长近身战斗,很快就溃败而逃。这场焦山之战,蒙古军大破南宋水师,缴获战船千余艘,斩杀宋军数万人,彻底摧毁了南宋的水师主力。

焦山之战后,蒙古军沿长江东下再也没有阻碍。阿术率军先后攻克扬州、镇江、常州等重镇,每到一地,都严格执行“不屠城、不扰民”的政策,让百姓安心归附。1276年正月,伯颜与阿术率领蒙古军抵达临安城外,南宋朝廷见大势已去,宋恭帝赵㬎率百官投降,南宋就此灭亡。在灭宋的整个过程中,阿术虽然不是总帅,却始终是战场上的“核心执行者”——从襄阳围城到焦山破阵,他用一场场胜利证明,自己不仅是草原上的骑兵战神,更是能适应各种战场的“全能将领”。

南宋灭亡后,阿术因功被忽必烈封为“中书平章政事”,位列宰相,还获得了“赐金二百五十两、银五千两、钞一万锭”的赏赐。此时的阿术已年近五十,常年征战让他一身伤病,但他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多次向忽必烈请求“卸甲归田”。忽必烈不解地问他:“你正值盛年,为何要辞官?”阿术回答:“臣出身军旅,只会打仗,如今天下已定,当让贤于善于治国的大臣。若臣继续握有兵权,恐生祸端。”这番话,体现了他作为蒙古勋贵的清醒——他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也明白忽必烈需要的是“治世之臣”,而非“乱世之将”。

忽必烈最终没有同意阿术的辞官请求,而是任命他为“枢密使”,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但不再让他领兵出征。阿术上任后,并没有滥用职权,而是致力于“整顿军纪”与“培养新人”。他制定了《蒙古军律》,严禁士兵骚扰百姓、贪污军饷;又从蒙古各部与汉人中选拔优秀将领,亲自传授战术经验——后来元朝平定南方叛乱、抵御北方海都入侵的将领,很多都是他培养出来的。

1281年,阿术因旧伤复发,在大都(今北京)病逝,享年54岁。忽必烈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亲自前往阿术家中吊唁,还下令“辍朝三日”,追封阿术为“河南王”,谥号“武定”。在阿术的葬礼上,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伯颜感慨道:“阿术此人,勇而不骄,智而不诈,功高而不傲,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纵观阿术的一生,他既是“将门虎子”,继承了祖父速不台的军事天赋;又是“时代强者”,在蒙古灭宋的历史进程中,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不像伯颜那样擅长战略统筹,也不像张弘范那样充满争议,但他却是忽必烈麾下最“可靠”的将领——无论面对多么坚固的城池、多么强大的敌人,他都能找到破局之法,用最扎实的战术赢得胜利。

在元朝初年的蒙古将领中,阿术或许不是最耀眼的那一个,但他无疑是最“实用”的那一个。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从不依赖出身与天赋,而是用一生的努力,将自己锻造成一把“破局之剑”——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能劈开阻碍,走向胜利。而这,正是阿术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