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和阎锡山这两位老山西人,当年谁也没料到能闹掰到这份上。
你要说他们关系,那就是一个手里攥着权,一个心里憋着劲。
阎锡山在山西混得风生水起,被叫做“山西王”,这人平时笑眯眯的,可用人那是一套一套的——既舍得提拔人,也舍得防着人。
傅作义呢,年轻时候在晋军当官,脑子活络,打仗有一套,涿州那仗一打响,阎锡山就觉得这小子有出息,给了他不少机会。
不过说句实在话,阎锡山对傅作义一直都是“用得着你,但不能让你太舒服”。
阎锡山治军,跟过年吃饭一样,碗里的肉得自己夹,别人想多吃一块都得打个商量。
傅作义虽然在军里有点名气,可阎锡山不让他真正插手大权,实权全攥在自己手里,傅作义手里就像是玩具枪,能吓唬人但打不出子弹。
傅作义心里也不是个傻的,早就琢磨着,自己这副身板,迟早得闯出点动静。
事情拐了个弯,1931年阎锡山突然让傅作义去绥远当主席。
听起来是重用,可大家都知道阎锡山其实是在“请你喝西北风”。
绥远那地方,风沙大得能把人脑袋刮秃,阎锡山心里想的是,这下你离我远点,别打山西的主意。
傅作义表面上乐呵呵,心里其实像吃了一嘴沙子,谁都明白,这叫边缘化。
傅作义一到绥远,干脆把劲儿都使在正道上。
没有阎锡山掣肘,他说干啥就干啥。
练兵搞建设,修路修桥,还真带出一支能打的队伍。
他把35军带得虎虎生风,长枪短炮一摆,军队那是有模有样了。
绥远这块疙瘩地,被他弄得像模像样,人都说傅作义不是一般人。
1936年,百灵庙战役一打,傅作义带兵硬刚日军。
当时的日本兵横着走,傅作义顶着压力,咬着牙就干了过去。
打完之后,傅作义那名气就跟坐火箭一样,蹭蹭往上窜。
蒋介石那边一看,这小子这么能打,立刻就来劲了。
中央军那边开始给钱给装备,傅作义的队伍渐渐有了自己的小金库,兵器也比以前先进不少。
傅作义带着自己的兵马,心里透着一股底气,感觉自己终于能伸展胳膊了。
阎锡山可不是个等闲之辈,见傅作义势头越来越猛,心里那根筋就越绷越紧。
资源一缩再缩,原先山西往绥远送粮送枪,连半路都给人截了。
傅作义手下的人哭丧着脸:“咱这日子还过不过了?粮食都要断顿了。”傅作义听了心里火大,也不再指望阎锡山能给自己撑腰。
他想,不如自己单干。
绥远的兵马、钱粮开始自己张罗,傅作义一边和中央搭上线,一边把阎锡山那套规矩甩到一边。
有一次,傅作义的部队等山西老家送来的物资,愣是被人卡在半路。
傅作义气得拍桌子,心里想:“这都啥时候了,还玩这套?”身边的参谋也跟着叹气:“阎老爷子心眼太多,不如咱们自力更生。”从这以后,傅作义彻底死心了,靠山山会倒,还不如靠自己的胳膊硬。
到1937年,全面抗战拉开架势,傅作义管的绥远战区,已经不听山西那边的号令了,直接受中央调遣。
傅作义那边自己成了一支独立势力,绥远军队也有了自己的招牌。
阎锡山跟傅作义的关系,就像村里分家的兄弟,一个死守老祖宅,一个背着包袱往外闯,谁也不服气谁。
其实说起来,阎锡山守着山西这块地盘,就像猫守鱼缸,眼珠子都不敢眨一下。
他治军有个“防裂缝”的毛病,总怕别人把墙戳个洞,自己这份家业被抢走。
晋军体系里,有本事的小子都让他提拔,但真要让人掌大权,阎锡山心里总是打鼓。
傅作义在晋军混了这么多年,早就憋着劲要闯新路。
阎锡山的这道防线,看起来牢不可破,其实把人才全都堵在门外。
傅作义当了绥远省主席以后,日子其实也不算轻松。
当地人习惯了各自为政,兵荒马乱,老百姓都盼着有个能带头的主儿。
他一边练兵一边搞治安,手下人跟着他干活,心里头觉得有奔头。
“老傅这人不赖,知道咱庄稼人吃啥饭!”有人这样评价他。
傅作义自己也有点自恋,心里揣着一句话:“人在江湖飘,谁还没点脾气?”
百灵庙一仗打下来,大家都知道,傅作义不是吃素的,他是真能顶事。
绥远的士兵从原先的小猫三两只,到后来变成了狼群,不仅能守,还能打。
中央那边对傅作义越来越器重,阎锡山却心里暗暗担心,这傅作义要是羽翼丰满,晋军这老窝还保得住吗?
说句大白话,阎锡山和傅作义分道扬镳,不是因为哪天吵了架,而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傅作义一路朝前冲,阎锡山死守自己的小圈子,两人谁也不肯退步。
这就像打麻将,一个想换桌子,一个死守老座,牌局早晚得散。
历史上的晋军,人才不少,可惜那规矩太死,活泼人都被憋坏了。
阎锡山自己也知道这个毛病,可又舍不得放权,嘴上说“为山西好”,心里还是怕地盘丢了。
傅作义带着人马闯出去,绥远那边一呼百应,风头盖过晋军。
这事说白了,就是体制和人心的较量。
傅作义和阎锡山,一个敢拼一个敢算。
傅作义有时候也琢磨,自己要是没离开阎锡山,可能一辈子都只能当副手,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阎锡山守着晋军,最后保住了山西一块地盘,可人才都被赶跑了。
两人这局棋,谁都没捞着完胜,倒是把历史写得热闹。
民国那时候,军阀割据,有点像咱村头过年分猪肉,谁都想多切一块,最后吵得鸡飞狗跳。
话说回来,傅作义晚年回忆起这段往事,还感慨了一句:“百川先生不肯顺应大势。”这话里头,有埋怨也有无奈。
时代滚滚向前,谁跟不上趟,谁就得掉队。
两个山西人,斗了一辈子,最后各守一角,成了历史里的一笔。
民国乱世,各路军阀把地盘看得比命还重。
阎锡山把山西经营得像个“小王国”,谁都难插手,傅作义能冲出去,靠的不是天命,是自己那股子钻劲和狠劲。
绥远系一崛起,阎锡山的晋军再也不是当年的“独一份”。
历史长河里,谁能留下名字,不光得有能力,还得有胆气。
傅作义和阎锡山,一个守,一个闯,故事就这么讲下去了。
现在想来,傅作义和阎锡山各有千秋。
一个能守住家业,一个能打出天下,都是民国那个时代里最有故事的人物。
两人的选择,不是黑白对立,而是各自打算。
谁也别说谁对谁错,历史就像炖锅里的肉,咸淡都是自己的味儿。
读这段往事,有点像听老一辈说村里分家,吵吵闹闹里全是人情世故。
本文就是要把社会正能量给宣扬起来,把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给倡导出来。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刻进行删除或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