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以色列遭国际封锁,内塔尼亚胡决心全力应对是否一搏到底
产品展示
以色列遭国际封锁,内塔尼亚胡决心全力应对是否一搏到底
发布日期:2025-10-09 05:00    点击次数:125

前言

九月短短几天,英法加澳四国纷纷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就连一向“亲以”的德国国内舆论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动摇。

内塔尼亚胡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却偏偏走了一条最激烈的路子。加大了军事打击的力度,还考虑着要吞并西岸,干脆就是一条不归路。

朋友们怎么会都翻了脸呢?内塔尼亚胡到底在押什么大宝,搞得大家都不攒着面子了。

151国承认巴勒斯坦,78%的集体反水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有151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占联合国成员国的百分之七十八多点。

这不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外交过程,而是一波集中爆发的“承认热潮”。葡萄牙在9月20日率先完成了所有承认手续,紧接着马耳他、比利时、卢森堡也纷纷跟上。

更让以色列觉得震惊的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三个老交情的盟友,居然在9月21日同时宣布正式承认。这可不是简单的外交声明,它们可是以色列在联合国体系里最关键的靠山之一。

英国首相斯塔默挺直接地表示:“如果以色列不推动两国方案,那我们就自己搞。”这句话透露出他对以色列现行政策的彻底失望情绪。

这数据真是让人心酸。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经夺走了超过6.5万人的生命,九成的居民被迫四处逃难。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9月16日发布的结论,可白纸黑字说:以色列在加沙犯了种族灭绝。这一评价,直接打破了西方国家还在维持沉默的那层心理防线。

就连一向亲以的德国也忍不住了,民调一出来就显示,德国国内超过一半的民众觉得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过头啦。你要知道,德国一向是以色列在欧洲最坚实的支持者,但现在态度变了,这事儿闹得不小呀,说明问题挺严重的。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直言不讳地说,以色列的行动已经进入新阶段了;而阿联酋也发出警告,吞并西岸的举动可能会越过红线。这事儿一闹,意味着以色列不仅可能失去西方的支持,还很有可能把和阿拉伯国家恢复正常关系的努力一下子搞糟。

美国的态度变得有点微妙,尽管还在联合国用否决权帮以色列撑腰,但这已经是今年第6次了,创出了历史纪录。就在国内,也有人开始疑问:就这么无限制地保护下去,到底划算不?

遇到这么大规模的外交包围,以色列外交部反应得挺乱的,一边叫回驻欧盟的代表,一边还喊外界“偏袒哈马斯”,结果却没什么实招,挺尴尬的。

从受害者到孤立者的心理转变

内塔尼亚胡的反应让大伙都没想到。面对前所未有的外交封锁,他没有弯腰让步,反倒是加大了抵抗力度。

9月19日,以色列军方宣布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军事行动。两路同时猛攻加沙城,把所有临时撤离通道都堵死了,几乎数十万的人不得不再次向南撤离。

这可不只是一些战术上的变动,实际上就是明晃晃的政治秀。内塔尼亚胡想让国内看到“国家还是掌舵的”这副模样,也想借此吓唬国际社会,防止更多国家“反水”。

哈佛国际关系专家约瑟夫·奈直言不讳:以色列遇到的是“软实力的危机”,靠军事力量可补不上道德声望的流逝。

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以色列的国际形象正出现彻底的转变。从成立之初被看作“受害者”,到如今被越来越多国家视作“冲突的源头”,这一下子变得很难再扭转过去了。

中东研究专家提到,内塔尼亚胡现在的做法有点像“赌徒心态”——输了越多,越想豪赌一把,想借更大力度的冒险来扭转局势。

国内政治压力也在加大,极左翼力量不断推动内塔尼亚胡“干脆一次性搞定”。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甚至提议吞併约旦河西岸82%的土地,本-格维尔也准备提交“立即在西岸施行主权”的方案。

过去一年里,以色列在西岸的定居点数量翻了一番,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也快得让人咂舌。从所谓的“事实占领”到“正式吞并”,就差一句正式宣布的步骤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典型的“围城心态”。当外部压力超过承受范围时,人们往往会采用最激烈的反应方式,哪怕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危险。

内塔尼亚胡试图把外交孤立、军事僵局以及国内的政治压力都整合到一块,一举解决。靠吞并行动来终结“两个国家”方案,通过战争来掩盖内里的政治危机,用强硬的对外姿态凝聚国内的民心。

不过,这招的代价可不小。根据历史经验,一旦一个国家国际支持跌破70%,它的政策调整空气就变得很紧,基本上18个月内就得看结果了。

南非在1980年代遭遇国际制裁时,也曾选择以“军事优先”为核心的应对方式,结果最终导致了政权的瓦解。以色列会不会重蹈这个覆辙呢?

吞并西岸:终极赌注还是自杀式选择?

把约旦河西岸吞掉,诱惑那是真大。一旦搞定,巴勒斯坦想要自己当家就难上加难。

眼下的方案里,打算把以色列实际掌控的C区并入,那个区域占了西岸大约60%的土地,还包括地理位置重要的约旦河谷哟。

7月23日,以色列议会批准了支持吞并西岸地区的决议。到9月11日,内塔尼亚胡签署了扩展定居点的计划,这也基本否定了巴勒斯坦建国的可能性。上个月,以色列还批准了E1区的定居点建设,一旦占领那块地,就会把西岸南北部分隔开来。

从战略角度来说,这招确实挺有味道的。既能让国内的硬派们安心,又能稳固执政根基,还能靠既成事实来冲击国际共识。

不过,这样的做法代价也挺大的。欧洲不少国家已经准备好要动手施加制裁,比如限制和那些定居点有关的贸易。按照国际法院的观点,这些占领行为被认为是非法的,似乎也给局势增添了不少复杂因素。

更令人担忧的是阿拉伯国家的反应。像阿联酋这些《亚伯拉罕协议》签署国明确表示,一旦发生吞并,整个区域合作马上就会停止。这不仅会让以色列多年来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付之东流,也有可能让同美国的关系变得冷淡起来。

经济学人智库的看法更显严厉:如果保持外交孤立不变,以色列的GDP增长率可能会减少1.5到2.5个百分点。要是真把西岸吞并过去,或许会遭遇像伊朗那样的制裁,包括金融限制和技术禁运。

军事专家提醒,没有得到美国明确支援的军事行动,可能会让以色列陷入“战略被动”。一旦周边国家不再把你当成合法存在,再强的武装力量也难以真正保证你的安全。

9月17号,沙特和巴基斯坦达成了联合防务协定,明确表示“对一方的攻击,就等于对双方的攻击”。这份协议的背景,要说就是在以色列空袭卡塔尔、搞破坏调解努力之后,出现的一连串反应。

这阵子,以色列和埃及边界那边也有点不太平。以色列指控埃及在西奈半岛聚集兵力,还在建弹药库,怀疑违反了和平协议。虽说美国方面还没有正式确认这些说法,可埃及保持沉默这点,也让以色列挺担心的。

这就意味着,以色列在西线可能还要面对新的安全考验。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真的值得选择吞并西岸吗?

中东的研究机构分析说呀,现在以色列在国际上的支持度已经跌到历史最低,除了美国和几个死心眼的盟友外,别的国家都不怎么搭理他们。这样一来,要是搞点激烈动作,可就容易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啦。

华盛顿手中的底牌决定一切

最终决定以色列前途的,还是华盛顿那边的态度。特朗普重新做上白宫主人的时候,虽然继续挺以色列,但要求也更高、更严了。

特朗普团队批准了一笔价值60亿美元的武器交易,卖给了以色列,其中包括20亿美元的步兵突击车。不过,他对于加沙的军事行动没有给予明确的立场,既没有劝阻,也没有表示支持。

主要的转变是,特朗普对内塔尼亚胡破坏卡塔尔调解的事儿非常不满。在一次秘密会议里,他说自己“没有被通知”以色列炸多哈的计划,明显感觉到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哈卡比再次强调“尊重各国主权”,乍听挺中立,其实把责任又推回给了以色列自己。这样的说法,在外交圈子里经常代表着“你们自己看着办,后果由你们承担”的意思。

更主要的是,特朗普如今的全球布局已经转到了亚太地区。他希望在执政期间推动几项和平协议,好为自己积攒政治资本。而中东的稳定,只是他整个国际战略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全部内容。

9月21日,特朗普打算在联合国大会结束时,与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的领导人开个峰会,聊聊加沙那边的事。这个安排透露出,他其实更倾向于用谈话取代动武,解决中东的麻烦。

9月22日,卡塔尔主动找特朗普谈了谈关于以色列的“新威胁感知”这事,显示出美国在中东的伙伴们也对以色列那份偏激的态度挺头疼的。

联合国的投票情况也是个明白人心的信号,虽然美国还在反对有关两国方案的决议,但只跟以色列站在一起的国家也就10个,就连平时的老盟友都开始有点远离了。

共和党这边的民调显示,大部分支持特朗普应对以哈冲突的办法,可民主党和独立派的选民普遍觉得,美国对以色列的挺劲儿有点过头了。国内的这些政治氛围,也会对特朗普的选择产生一定影响。

就像电影《果尔达》里基辛格说的,“我首先是美国人。”现在的特朗普也是这样——他不会为了支持以色列而失去美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利益。

日本的立场也挺能代表一番。作为美国的关键盟友,日本到现在还在犹豫要不要承认巴勒斯坦,原因嘛,是觉得“时机不成熟”,怕惹得特朗普和以色列不高兴。不过,这种犹豫其实也说明了,连最亲密的伙伴都在重新考虑和以色列的关系了。

内塔尼亚胡显然也清楚这一点。他想借9月13日和美国参议员鲁比奥的会面,试探特朗普对吞并计划到底表现咋样。不过,到现在为止,华盛顿的反应还是挺含糊的,没有特别明确的答复。

结语

从“受害者”到“孤立者”的转变,揭示了国际政治中一个残酷的事实:一旦失去了道义的威望,哪怕军事实力再雄厚,也难以重新赢得人心。

当许多国家开始不再把以色列看成需要保护的弱者时,靠武力威慑所建立的安全屏障就变得不那么可靠了。

面对前所未有的外交孤立,以色列还能找到出路吗?这场一箭双雕的赌注,最终会把中东引向哪个方向呢?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