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的跨部门会议,我真是差点手忙脚乱 —— 张总讲战略时语速飞快,李姐插话说着四川方言 “这个渠道要得”,市场部小陈又突然冒出句 “user retention”,我手里的笔越写越乱,最后笔记上只剩 “张总:战略→快推进;李姐:运营→渠道?;小陈:用户留存?”。散会时看着这页潦草的记录,我脑子一片混乱,心想今晚又得加班补会议纪要了。
晚上刷朋友圈时,大学同学小悠发了条动态:“终于告别会议记笔记的麻烦,这个工具帮了我大忙”,下面附的截图里,实时转写的文字整整齐齐,还清晰标着发言人。我赶紧私戳她要链接,她很快回复:“你明天开会试试,肯定能帮上忙。”
周三上午的项目启动会,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开了听脑 AI 网页版,先把参会人的名字和职位输了进去:张建国(总经理)、李敏(运营总监)、陈阳(市场专员)…… 点击 “开始录音” 的瞬间,屏幕上竟真的开始实时出现文字 —— 张总说 “这个项目是 Q3 核心,资源得往这儿倾斜”,文字同步呈现的同时,还标注着 “发言人:张建国”;李姐接着插话 “运营端能加两个抖音渠道,但得要技术部给接口”,系统立刻切换成 “发言人:李敏”,连两人说话的间隔都标了时间点。我盯着屏幕,手里的笔都停住了 —— 原来真的能边开会边记录,还不用自己逐字写!
散会时看着满屏清晰的文字,我差点忍不住感慨 “太实用了”。更让人惊喜的是,点击 “生成智能纪要” 按钮后,10 秒不到,系统就把口语化的内容都转成了书面语:比如张总说的 “这个事儿咱们得赶紧推进,别拖”,直接变成 “建议加快项目推进节奏,避免延误”;李姐的 “要得,预算得再砍点”,转成 “同意该方案,建议优化预算分配”。以前我写纪要,光把口语梳理成书面语就得花 1 小时,这次只用了 15 分钟就修改完发群里,张总还私发我:“这次纪要很专业,重点突出。”
上周四和日本客户的会议,更让我感受到了便利 —— 客户松本先生偶尔会说日语 ,系统直接就转成了中文;我用英语问 ,屏幕上同步出来 “。散会时客户要纪要,我导出双语版本给他,他看了之后点头说 “very clear”—— 要是以前,我得找翻译软件逐句核对,现在直接省了半小时。
还有听脑 AI 的降噪功能,我一定要提!上周的会议在小会议室,空调声音特别大,外面走廊还有人说话,我本来以为转出来的文字会夹杂很多杂音,结果打开一看,张总的声音特别清晰,连李姐小声说的 “这个预算得再砍 20%” 都准确转了出来。后来咨询客服才知道,这是因为它采用了双麦克风降噪技术 —— 主麦克风收录人声,副麦克风捕捉噪音,再通过算法智能过滤,怪不得连空调的嗡嗡声都没留下。
最省时间的还要数听脑 AI 的问答功能!昨天张总突然问我:“上周会上我提的 Q3 用户增长目标是多少?” 当时我正在做报表,直接打开听脑 AI 输入问题,系统两秒就给出了回复:“张建国(总经理)于 2025-05-22 10:15 提到:Q3 用户增长目标为 50%,需通过新增 3 个渠道实现”,后面还附带了对应的录音片段。我直接把这段内容发给张总,他回复了 “好的”—— 要是以前,我得翻半小时纪要才能找到相关内容。
现在我每周的会议都靠听脑 AI 帮忙:周一的部门周会,周二的跨部门会,周五的客户会,不管是领导的快语速、同事的方言,还是客户的外语,它都能处理。以前做纪要要花 2 小时,现在最多 30 分钟就能完成,省下的时间我既能早点下班陪女朋友吃晚饭,也能用来做项目复盘。
对了,听脑 AI 还有个很贴心的小细节 —— 支持网页和 APP 同步!有时候我下班路上用手机看纪要,修改一点内容,到家打开电脑,修改后的内容已经同步好了,不用额外传文件。云端存储也让人放心,以前我存的笔记偶尔会找不到,现在直接存在听脑 AI 里,随时都能下载查看。
这里也给大家分享几个实用小建议:开会前先把参会人的名字和职位输进去,系统区分发言人的准确性会更高;如果会议中有方言或外语内容,提前在设置里选好对应的语言(比如四川方言、日语),转写准确率能提升不少;会后用听脑 AI 的问答功能找重点也很方便,比如输入 “请总结王工提到的技术风险点”,系统会直接列出来,不用翻完整篇文档。
其实对职场人来说,要是曾被会议记笔记的问题困扰过,真的可以试试这类工具 —— 关键是能切实解决实际痛点。上周我帮部门的小陆也了解了听脑 AI,她昨天跟我说:“姐,我今天做纪要只用了 20 分钟,终于能按时下班接孩子了”。说到底,能真正帮大家解决问题的工具,才是值得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