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因其长期的积弱与贫困,常常成为后人批评的对象。在民间甚至流传着“列强无不怀念我大清”、“大清虽远必赔”这样的调侃。实际上,若与后继者相较,清政府在应对外部威胁方面确实显得苍白民国时期曾坚守八年抵抗日本侵略,新中国更是在朝鲜战争中扛住了十七国的压力。而清朝在八国联军入侵时却主动求和,最终留下了近十亿两白银赔款的难堪纪录。
谈及八国联军成员,首先绕不开沙俄、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这三家“同归于尽”的列强。彼时并肩出兵的他们,没过多少年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反目成仇。俄国动员了逾1500万士兵,伤亡极其惨重,而德奥一方也投入两千余万人,死亡数字高达数百万,两边都损失惨重,最终各自走向覆灭。
1917年春,俄国因政变而解体,大面积失去了东欧领土,对蒙古的影响也一度丧失。翌年冬,德意志帝国在一战失败后分崩离析,不仅丢掉了青岛,还签署了屈辱的凡尔赛条约,而奥匈帝国更是彻底瓦解,分裂为近十个独立国家。
这些国家在之后的历史中,各自经历了大起大落。德国曾一度东山再起,但二战再次败北导致国家分裂,直到1990年才统一。今日德国是欧盟经济核心,GDP高达4.45万亿美元,全球第三,人均GDP超过五万美元,严谨与创新成为其新标签。苏联从沙俄废墟中诞生,成为美苏争霸的一极,二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短暂辉煌后,俄罗斯在1990年代经历剧变,今日经济规模约两万亿美元,与中国广东省相当,人均GDP仅为约1.36万美元,远不如昔日国力。奥地利则沦为欧洲中等国家,不再是国际舞台上的强者,GDP五千多亿美元,排名虽居世界前列,但已难以再现帝国时代的风光。
说到德国,自然不能略过其传统盟友意大利。事实上,两国历史发展本应旗鼓相当。意大利统一完成时人口两千八百万,而德意志帝国则拥有四千一百万,实力相近。但命运却不一样。意大利虽然在侵华意图上模仿德国,却因清朝海军的抵抗而未果。即使在八国联军中,意大利仍以配角身份出场。
战争能力或许不突出,但意大利在“站队”方面却颇有一套,一战和二战都堪称胜利方。收获有限,政治影响力并未能显著提升。如今意大利仍将精力投入手工业和奢侈品领域,譬如法拉利、兰博基尼、古驰、芬迪、范思哲等世界知名品牌,均出自意大利。该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占比超99%,因此虽然缺乏跨国巨头,但经济总量仍达2.25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八,人均约3.8万美元。
英法之间则属于既对立又合作的典型,从百年战争到拿破仑时代反法同盟,双方你死我活,却又屡屡携手对外,包括克里米亚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及对中国的联合侵略,都见证了他们的“默契”。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力快速削弱,两国不得不面对被“围剿”的现实。在朝鲜战争中,英法派兵参战,结果屡战屡败,更是在美苏夹击下无力扭转颓势。1956年,他们企图合作干涉苏伊士运河,却被美苏联手施压,最终在威胁下被迫撤军。如今,英法虽不复往日神采,但凭借殖民时代积累的资源,英国在英联邦、法国在非洲,仍拥有一定地区影响力。2023年,英法GDP分别为3.34万亿美元和3.0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前列,人均GDP也相当可观。
联军中的最后两员分别是日本与美国。日本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出兵最多,也成为近现代对中国造成最大伤害的国家。二战后,日本本应该受到严重惩罚,事实上其工业产量一度跌至谷底。美国在冷战格局影响下,选择重点援助日本,其得以迅速恢复,并在二十世纪后期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美国自身更是在二战结束后,以压倒性优势成为全球领头羊。如今,美国GDP约23.3万亿美元,依旧世界第一,日本则有约4.2万亿美元,排在第四位。
然而表面的繁荣之下,并非没有问题。日本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经济停滞,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1995年其GDP高达5.55万亿美元,而如今反而呈下降趋势。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也彻底翻转。美国制造业比重大幅降低,目前仅占11%左右。对于以制造业和军事实力立足全球的国家而言,这无疑是走向转型的信号。
曾经跋扈于中国的八国联军成员,有的依靠历史优势,有的善于把握机会,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经济实力。但他们盛极一时的日子,终究只是历史一幕。七十年前中国已能正面迎战多个强国,如今更是具备独立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未来的世界格局,已与百年前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