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联合国大会那种特有的、混杂着各种语言和政治算计的嘈杂中,一个问题如利刃般划破了空气,直愣愣地递到了美国总统特朗普面前:“总统先生,北约国家是否应该击落侵犯其领空的俄罗斯飞机?”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特朗普停下脚步,几乎连眼都没眨一下,就甩出了一个足以让整个大厅回响的答案:“是的,我这么认为。”
这一幕发生在今年9月23日,他正准备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坐下来谈谈。而泽连斯基,就站在他旁边,亲耳听到了这句可能是开战以来,美国给出的最露骨、最不加掩饰的挺乌信号。
但这只是个开胃菜。几个小时后,特朗普干脆跳过所有中间人,亲自在社交媒体上点燃了一场全球舆论的风暴。他洋洋洒洒地写道,经过全面评估,他坚信,只要有欧盟掏钱,乌克兰绝对有能力靠自己把失去的土地一寸寸打回来。
这番话,和他过去那种“这事儿得谈”的态度简直判若两人。他甚至火力全开,把嘲讽技能点满,对准了莫斯科:“一个真正的军事大国,一周就该搞定的事,俄罗斯却像没头苍蝇一样打了三年半。这没让他们看起来多厉害,反而像只一戳就破的‘纸老虎’。”
总统的嘴国务卿的腿
特朗普这记响亮的耳光,不啻于一场剧烈的政策地震。要知道,就在本月早些时候,波兰和爱沙尼亚还在抱怨俄罗斯的无人机和战斗机“串门”,北约东翼的防空警报都快拉冒烟了。可当时白宫的回应还相当和稀泥,甚至暗示说,有些事可能就是个“误会”。
谁能想到,特朗普在联合国直接来了个180度漂移。可当记者们兴奋地追问,如果北约真动手了,美国是不是会鼎力相助时,他的回答又开始打太极,说什么这得“看情况”。
这种前后矛盾,在美国政府内部更是被放大到了极致。就在特朗普发出“纸老虎”檄文的几小时前,他的国务卿鲁比奥还在电视采访里拼命给局势降温。他一字一句地说得清清楚楚:“我不认为有任何人说过要去击落俄罗斯战机,除非它们正在主动攻击。”
鲁比奥这番话,听起来就像在拼命给波兰总理图斯克的强硬表态找补,结果一回头,发现自己老板把梯子给抽了。他还在强调,战争没法只靠枪炮解决,最后还得回到谈判桌上。美国“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和平解决”这场冲突。
而北约秘书长吕特的回应,则充满了老牌欧洲政客的圆滑。他表示,打不打飞机,得“逐案实时决定”,要看情报,要分析飞机的意图、带了什么家伙,以及对地面上平民百姓的潜在威胁。这种小心翼翼,和特朗普的豪言壮语放在一起,显得格外讽刺,也暴露了盟友圈里那点心照不宣的分歧。
战争是门好生意
所以,到底是什么让特朗普一夜之间换了个人?答案或许藏在9月19日他的一段采访里。当时他语出惊人,说自己领导下的美国,在这场冲突里“一分钱都没花”,恰恰相反,美国“正在从俄乌战争中大把捞钱”。
一句话,把他骨子里的商人逻辑扒得干干净净。在他眼里,万物皆可定价,乌克兰的主权和土地,不过是谈判桌上的筹码。他之前不就老暗示,乌克兰该割点地换和平吗?
现在,他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已经不是什么捍卫民主的崇高使命,而是一笔“放长线钓大鱼”的风险投资。他甚至设计出了一套全新的“空手套白狼”模式:通过北约搞一个“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让欧洲盟友们出钱,美国负责出武器。
这么一倒手,美国政府的账本好看了,军工复合体的订单更是接到手软。特朗普甚至还具体“剧透”说,别国订购的17套爱国者导弹系统,有一部分甚至全部,可能“很快”就会改道送往乌克兰。这笔生意,怎么算都是血赚。
基辅听懂了弦外之音
特朗普释放的“搞钱”信号,远在基辅的泽连斯基显然是秒懂。只要这场仗还能让美国有利可图,西方的援助就不会断。既然如此,那又何必急着在谈判桌上委曲求全呢?
泽连斯基的态度转变就是最好的例子。前两天,他还公开喊话,说自己准备好停火了,希望美国能帮忙撮合一下。可跟特朗普见了一面后,他的底气瞬间就足了。他盛赞特朗普“有惊人的洞察力”,对战争细节了如指掌,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人。
紧接着,泽连斯基就在22日向乌克兰最高拉达提交了一项法案,内容是允许“乌克兰将武装部队分队部署到境外”。这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一个极具攻击性的信号,不再满足于本土防御。
到了24日,站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泽连斯基更是意气风发地向全世界宣布:乌克兰,要正式开放武器出口了!他大声推销,说乌克兰的武器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皮实、耐用、性能强悍。
乌克兰甚至已经构想出了一套“以战养战”的循环模式:把自家生产线上多余的军用无人机之类的装备,卖给或者转让给其他北约国家,以此换回乌军更急需的重型装备。这不仅能解燃眉之急,还能把乌克兰和北约的防务合作捆得更紧。
克里姆林宫的低吼
对于特朗普这套商人逻辑包装下的地缘政治游戏,克里姆林宫那边似乎早就看透了。他们心里门儿清,只要美国的军火还在源源不断地运往乌克兰,任何关于停火的谈判都只是浪费口舌。
24日当天,克里姆林宫的回应又快又狠。针对特朗普的“纸老虎”论,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冷冷地回了一句:“世界上没有纸做的熊,而俄罗斯是一头真正的熊。”
与此同时,俄外长拉夫罗夫在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会晤时,则展现了外交上的另一面。他嘴上说着,俄方会坚守美俄在阿拉斯加会晤时达成的共识,并且重申,俄罗斯依然在寻求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然而,外交辞令的温度,终究暖不了战场的冰冷。就在同一天,乌军的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黑海港口城市新罗西斯克。作为报复,俄军随即发射了两枚“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精准打击了乌克兰的一个陆军训练基地。
尽管各方嘴上都挂着和平,但战争的绞肉机却从未停歇。随着特朗普的最新表态,未来的局势,只会被搅得更加浑浊和不可预测。
笔者以为
特朗普态度的急转弯,绝非心血来潮,背后是几股力量的交织。首先是美国国内政治的需要,中期选举迫在眉睫,共和党需要更鹰派的姿态来稳固票仓。其次是欧洲盟友不断施加的压力,他们越来越清楚,一味退让换不来普京的收手。最后,这也是对俄罗斯在阿拉斯加峰会后一系列“不听话”举动的强力回击。
普京既然选择了在峰会后不给特朗普面子,自然就要准备好对方随时可能掀桌子。特朗普最新的威胁,包括要对俄罗斯商品征收高达100%的关税,无疑会让本就步履维艰的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
但我们或许也低估了普京的战略耐心。他从一开始,想要的或许就不是一场闪电战的胜利,而是一场消耗战。他的真正目标,可能是用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慢慢磨掉战前欧美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同盟关系。
三年多的战争打下来,欧美之间因为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裂痕早已清晰可见。从这个角度看,普京或许正在以一种极为缓慢但坚定的方式,接近他的战略目标。这一点,特朗普或许看懂了,但他嘴上绝不会承认。
无论如何,特朗普已经向全世界发出了新的信号。但乌克兰在前线最大的困境,早已不是武器不够先进,而是兵员的严重短缺。除非欧洲国家能下定决心亲自下场,否则单凭美国的武器和口头支票,乌克兰想收复全部失地,依旧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漫漫长路。这场大国之间的残酷博弈,真正的考验,恐怕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