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的风一年冷过一年,但这回更冷的是同盟间的气氛。格陵兰岛上空刚落下演习的烟雾,岛下的矿脉和海冰之外,更多的是政治的裂隙:欧洲几国联手登岛大演兵,偏偏没有叫上美国;东京那头对资源心动,忙着打招呼;而华盛顿,依然把这块巨冰看作北极布局与战略矿产的“钥匙”。一场没有硝烟的夺岛赛,回到了公众视线中央。
冰原上的旗帜:同盟却不同行
今年,丹麦邀请了德国、法国、瑞典、挪威四国,在格陵兰岛举行“北极之光”联合演习。欧洲媒体直言,这是该地区近年来较大规模的一次军演,且全程看不见美军身影。没有“老大哥”的场子,信号极为清晰:丹麦与其欧洲伙伴愿意以军事姿态表明对格陵兰的防卫决心,也不讳言这份姿态是给美国看的。
这不是孤立事件。在此前,美国前后数月围绕格陵兰的动作不断。欧洲几国表态回击迅速而直接。德国前总理朔尔茨曾用“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适用于每个国家”回应外界的询问;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今年6月专程走了一趟格陵兰,公开批评美国“夺岛”的错误做法。从口头到军演,欧洲在一件事上罕见一致:即便是盟友,也不能伸手去改他国领土的边界线。
隐秘行动的余波:风暴从媒体爆料开始
真正让丹麦下定决心“亮肌肉”的导火索,是今年8月下旬的媒体爆料。丹麦媒体称,至少有三名与特朗普政府有关联的美国公民,被查出在格陵兰开展秘密“影响力行动”。这些人花钱在岛上推动主权脱离的舆论与活动,目的直指让格陵兰与丹麦分离,转而靠向美国。
外交层面,丹麦外长拉斯穆森毫不含糊,直言“不可接受”,并召见了美国驻丹麦的临时代办。但碍于北约盟友关系,风波最终暂时停在“会谈与抗议”的层面。这一插曲足以证明,华盛顿对格陵兰的谋划并非只停留在谈判桌上,更可能在社会层面寻找撬动点。
战略与矿脉:华盛顿看见的是一块“跳板”
特朗普在上台之前,就对格陵兰的价值毫不遮掩。他的理由并不复杂:从战略角度,格陵兰恰好位于北大西洋—北极间的关键节点,是进入高纬、布局北极军事与太空资产的理想跳板。岛上的美国图勒空军基地早已存在,如今更名为皮图菲克太空基地,其象征意义不言自明。
从资源角度,格陵兰冰盖之下不仅有天然气与石油,更关键是可观的稀土储量,有报道提到规模可达千万吨。对于近年来对稀土“渴求”的美国而言,这是一剂让人坐不住的强心针。再加上岛内存在一部分追求独立或扩大自治的民意,使得外部力量更容易想象“政治改造”的可能。
制度小注:格陵兰的身份
格陵兰是丹麦的海外自治领土,有自己的自治政府,在内政方面拥有较大权限;国防、外交等主权事务则由丹麦掌握。这种安排在北欧传统中并不新鲜,既保持历史与法律延续,又尊重当地社会结构与民族认同。正因为如此,任何外部力量想改变它的主权归属,都要直面丹麦的宪政框架与欧洲政治共同体的整体反应。
强硬话术与现实算计:开战口风与“倒计时”悬念
今年5月,特朗普在电视采访中表示,不排除用武力“拿下”格陵兰的可能。接着到6月,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强调,美军关于武装夺岛的具体方案“已经列好”,必要时可出兵。这种表述,当然刺痛了欧洲盟友的神经——丹麦要“捍卫主权”,美国却提“强抢”,这在字面上看像是一场战争的倒计时。
但把舞台搭好,真能演到那一步吗?若把镜头拉远,会发现欧洲的军演更接近“威慑性警告”。美国在北约以及对欧盟的双重影响力仍占优势地位。就在不久前,围绕“对等关税”的摩擦基本按华盛顿的节奏落幕,欧洲被迫承受了高关税压力且缺少有效反制。军事上,美军依然是欧洲安全架构的主干。面对这样的现实,丹麦与伙伴国在格陵兰高调演训,更多是一种姿态:告诉华盛顿,盟友也有底线。
东京的心动:资源焦虑叠加地缘拿捏
就在欧洲敲鼓亮旗的日本的身影也出现在格陵兰议题的边缘。当地时间16号,欧盟委员会官员塞茹尔内在东京,主动邀请日本参与格陵兰矿产开发。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而言,这几乎是天生的诱惑。更何况,日本在今年5月就先一步行动:前外相上川阳子以“考察”名义登上格陵兰,显然不只是做学问,而是在测试欧洲的态度与合作可能。
但日本人更明白,所有算盘都绕不开华盛顿。关系的密切意味着一种现实:若特朗普不同意,日本的努力很可能化为泡影。东京的动作越积极,就越需要细看与美国之间的政策缝隙。这种被动,是资源焦虑与同盟结构叠加后的必然。
丹麦的“曲线救岛”:把利益捆扎得越紧越好
丹麦并没有只在欧洲圈子里找伙伴。三个月前,他们就催促欧美企业加快投资节奏,同时还向中国企业递出橄榄枝,希望未来有机会合作开发。只是从实际反应中国方面兴趣并不大,只有两家规模不大的矿产企业表达了意向,而且还是非控股股东。这一冷一热,恰好折射出丹麦的策略:广撒网,尽量把更多国家的利益拉到格陵兰上。越多的共同利益,越能在政治与法律层面形成制衡,让任何“强买强卖”的冒险变得代价高昂。
这背后还有更直接的动作。丹麦海军舰艇在格陵兰周边水域的巡逻报道不时出现,与前述联合军演一道形成可视化的存在。对外,展示决心;对内,稳住人心。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在哥本哈根首相办公室讨论格陵兰问题的画面,成为这一阶段政治叙事的注脚:既要与盟友打交道,也要向国内公众交代。
谈判室外的谈判:当影响力延伸到社会层面
若把8月的“影响力行动”爆料与前后政策串起来会发现逻辑并不复杂。特朗普与美国官员在其上台后的一个阶段内,数月之间多次向丹麦表达希望“让渡”格陵兰的意愿,甚至达到三个月内数十次交涉与喊话的频率。丹麦方面的回应明确而坚定:格陵兰是“非卖品”,可以谈合作,不谈割让。
当正式渠道无果,社会层面便成为下一块试验田。鼓动岛内的独立倾向,看似顺水推舟,实则试图用内部力量改变主权结构。借用古人话说,“势如水,因地而制流”。只是这一次,丹麦选择从海上与空中把堤坝修得更高。
基地与太空:地缘与天穹的双重舞台
格陵兰上空有冷风,地下有矿脉,岛北还有基地。美国图勒空军基地更名为皮图菲克太空基地,代表着一种延伸:从传统的极地空防到新兴的太空资产布局。蓝天之上,是预警、导航与通信的网络;冰原之下,是能左右未来产业链的稀土。地缘政治不再只是地图的角力,而是海、陆、空、天与舆论场的全域竞合。
战争与否,动与不动
“是否已经进入开战倒计时?”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成本与收益的对比里。欧洲的军演是姿态,但并非虚张声势;美国的强硬表态是选项,却不是注定路线。丹麦与欧洲通过把更多伙伴引向格陵兰,让任何单边行动都面临连锁反应;华盛顿则以战略竞争与资源安全为名,保持持续施压。各方都在把对方拉回谈判桌上,只不过谈判桌不在室内,而是铺展在冰盖、矿区与海面上。
这场博弈里,岛屿成了放大镜。它放大了盟友之间的互信与猜疑,放大了资源焦虑,也放大了新旧安全结构的缝隙。若说古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今日应当再加一句:还在供应链与算法里。格陵兰既是领土问题,也是供应链问题;既是同盟磨合题,也是产业政策题。
互相牵制的结局
眼前能看到的是三条线同时向前:丹麦继续做利益捆绑与海空巡弋;美国不会放弃“跳板”与矿脉,甚至不排除继续通过社会层面的“影响力行动”试探;日本等第三方仍会围绕矿产合作试水,但会随美欧关系风向谨慎推进。对中国企业而言,当前介入兴趣有限且多为非控股,一方面是项目环境与风险判断,另一方面也是对现阶段地缘敏感度的理性权衡。
如果说欧洲这次在格陵兰“没叫美国”,更多是提醒:盟友并非一切都能照单全收。特朗普曾放话“拿不到就动武”,而当丹麦与伙伴用军演与投资网络构建起“软硬结合”的防线时,这句话的兑现难度也随之上升。风在北极刮,牌却在各首都的案头摊开。真正的胜负,或许不在一场演习或一则访谈,而在谁能让更多人相信:这块冰,还是留在原处更安全。
文献来源
《罕见:格陵兰岛大规模军演》环球时报
《丹麦媒体爆料:三名美国公民在格陵兰岛开展秘密“影响力行动”,丹麦召见美外交官》环球时报
《欧盟扔了个烫手山芋给日本:咱俩合作开发格陵兰岛》观察者网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