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单元测试:九上历史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意昂体育介绍
单元测试:九上历史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发布日期:2025-09-19 07:30    点击次数:161

第四单元·基础通关

建议用时:45分钟,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日本“大化改新”前后的统治结构示意图,由此可知,“大化改新”后( )

A.政府机构更加精简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幕府将军掌握实权D.武士集团力量壮大

【答案】B

【详解】从示意图看,大化改新前日本权力较为分散,贵族势力强大。改新后,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官吏由国家统一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B正确。A项,示意图未体现机构精简;C项,幕府统治始于12世纪晚期,与大化改新时间不符;D项,武士集团壮大也在大化改新之后,且图中未体现 。

2.6-7世纪,日本贵族肆意占有土地与财富,社会矛盾凸显,为改变这一状况并谋求国家的发展,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前往中国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一场全面的变革。这场变革仿效中国的最主要表现是( )

A.仿科举选官吏B.学汉字创文字C.依唐制改政体D.引中医促医疗

【答案】C

【详解】6 - 7世纪日本面临困境,开展大化改新。在政治上依唐制改政体,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管理,这是仿效中国最主要表现,C 正确。A选项,日本未仿科举制选官吏;B选项学汉字创文字、D选项引中医促医疗虽受中国影响,但并非这场变革仿效中国的最主要方面。

3.日本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由此可知,庄园的形成发展( )

A.削弱了中央集权B.抑制了武士集团

C.结束了幕府政治D.巩固了天皇统治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日本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预庄园事务。这就导致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力,削弱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庄园有助于武士集团的发展,而非抑制了武士集团,排除B项;日本庄园为幕府统治奠定了基础,而非结束了幕府统治,排除C项;庄园的发展并未巩固了天皇统治,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观察下图,这主要能够说明日本( )

A.盲目吸收外来文化B.善于取长补短,兼顾国情

C.强烈排斥外来事物D.军国主义思想根基深厚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大化改新时,将中国的佛教、儒学、茶艺等引进日本,与日本文化融合、改造,变成了日本本民族的意识形态;而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由于与日本社会不契合,所以未移植引入,体现了古代日本善于取长补短,兼顾国情,B项正确;从日本未引入与日本社会不契合的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可知,当时的日本学习外国文化时并不是盲目吸收外来文化,排除A项;从日本引进中国的佛教、儒学、茶艺等与日本文化融合、改造可知,当时的日本还没有强烈排斥外来事物,排除C项;虽然日本从古至今一直是侵略成性,近代明治维新中更是保留了大量旧制度残余,军国主义思想浓厚,但材料并没提及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这一特质,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5·江西南昌·一模)“六世纪起,学者、教师、工匠和僧侣从大陆渡海而来,随身除了带来新宗教信仰外,还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材料中的日本人回国后发动了( )

A.完成统一的革命B.效仿唐朝典章制度的革命

C.封建性质的改革D.建立国家土地私有制的改革

【答案】C

【详解】据材料“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可知,日本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根据所学可知,时间6世纪起,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唐朝先进的制度推动了日本的政治改革,日本大化改新的许多政治制度以唐朝为蓝本,其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C项正确;大化改新前日本已经完成了统一,该说法错误,排除A项;大化改新效仿唐朝典章制度,但其不属于革命,而是改革,排除B项;大化改新涉及内容较多,不仅是建立建立国家土地所有制,且“私有制”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6.7世纪,日本将全国人口以户为单位编入户籍,同时编制征收租税的账簿,户籍每六年编制一次,账簿每年编制一次。编入户籍的公民,不论有无职位、良贱、男女,均分给口分田。材料说明大化改新( )

A.导致了幕府掌握实权B.加强了武士阶层力量

C.实现了国家初步统一D.推动了封建制度建立

【答案】D

【详解】材料中,大化改新编制户籍、分配口分田并征收租税,这些举措是效仿中国的均田制和户籍制度,将土地与农民绑定,建立起封建土地国有制和租税制度,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 D 正确。A、B 项与材料无关,幕府和武士阶层崛起较晚;C 项,日本在大化改新前已统一。

7.大化改新之前,日本处于部民制社会,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改革后,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权力核心,地方设立国、郡、里三级行政区划,由中央派官治理。据此可知大化改新( )

A.废除了贵族特权B.打击了武士集团C.推翻了幕府统治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改革后,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权力核心,地方设立国、郡、里三级行政区划,由中央派官治理”和所学可知,“地方设立国、郡、里三级行政区划,由中央派官治理”说明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题干主旨反映的是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题干信息中没有涉及废除了贵族特权的情况,排除A项;武士集团和幕府统治均出现在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排除BC项。故选D项。

8.(2025·河南·一模)603年,日本圣德太子以儒家五常思想“仁礼信义智”为基础,在最高位加上“德”,形成“冠位十二阶”,各阶以相应的颜色作为区分,体现身份差异。这一举措凸显了日本( )

A.吸纳外来文化的创造力B.大力发展民主政治

C.对中华制度的复制能力D.努力践行民主思想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圣德太子以中国儒家五常思想为基础,又加以创新,在最高位加上 “德”,形成 “冠位十二阶” ,这体现了日本在吸纳中国儒家文化的同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并非单纯照搬,A项正确;“冠位十二阶” 主要是为了整顿朝廷贵族官僚的身份制度,加强朝廷纲纪,是强化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的举措,和民主政治没有关系,排除B项;日本 “冠位十二阶” 虽借鉴了儒家五常思想,但并非简单复制中华制度,而是有自身的创新,如添加 “德” 位等,排除C项;努力践行民主思想是为了加强朝廷纲纪,强化等级秩序,以天皇为中心,和民主思想相悖,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5·江西南昌·二模)下面是某宗教传播示意图。以下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

A.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它确定为国教B.它的信徒称为“穆斯林”

C.它宣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进入天堂D.释迦牟尼是它的创始人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麦加、麦地那、西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麦加和麦地那是伊斯兰教的两大圣地,西亚是伊斯兰教的主要传播地区,它的信徒称为‘穆斯林’,B项正确;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排除A项;“宣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进入天堂”是基督教教义的一部分,鼓励信徒忍受生活中的苦难,以换取死后的天堂,排除C项;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与伊斯兰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5·湖南娄底·三模)《全球通史》中提到:“三大宗教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基督教强调耶稣救赎的恩典,伊斯兰教倡导顺从安拉以得和平,佛教则追求通过修行达到涅槃解脱。”从材料可以推断出( )

A.三大宗教的教义都以追求来世幸福为核心目标

B.宗教传播是推动古代文明交流融合的唯一动力

C.三大宗教的信徒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冲突与战争

D.不同宗教的教义反映出其产生地区的社会需求

【答案】D

【详解】材料中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教义各有侧重,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社会需求:基督教的救赎观与当时地中海地区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相关;伊斯兰教的顺从理念适应了阿拉伯半岛统一的需要;佛教的涅槃追求则契合了古印度社会对摆脱苦难的渴望。A 项 “都以追求来世为核心” 不准确;B 项 “唯一动力” 错误;C 项 “从未冲突” 与史实不符。

11.(2025·山东青岛·二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提到:“穆罕默德40来岁时开始相信上帝选他为先知……穆罕默德的教诲,在他死后不久被记录成书《古兰经》,成为新教的圣典。”书中介绍的“新教”是( )

A.伊斯兰教B.佛教C.基督教D.道教

【答案】A

【详解】材料中提到的“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安拉的使者”,其教诲被整理成《古兰经》,这是伊斯兰教的经典。B项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C项基督教与耶稣相关;D项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与穆罕默德无关。因此,书中的“新教”指伊斯兰教。

12.(跨学科&数学)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主题学习的成果,该示意图意在说明阿拉伯人( )

A.复兴欧洲古典文化B.浓缩东方文明精华C.完全照搬外来文化D.成为文明交流使者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保存古希腊学术;吸收波斯、埃及传统文化;阿拉伯人自己的创造;欧洲文艺复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将被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下来并重新传回欧洲,这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条件;阿拉伯人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因此该示意图意在说明阿拉伯人成为文明交流使者,D项正确;复兴欧洲古典文化,与阿拉伯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东方文明精华,图片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保存古希腊学术,吸收波斯、埃及传统文化,阿拉伯人自己的创造,排除B项;完全照搬外来文化,说法错误,因为题干内容反映阿拉伯人保存古希腊学术,吸收波斯、埃及传统文化,结合阿拉伯人自己的创造,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5·新疆·中考真题)西欧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在中世纪初期实际上已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正是通过阿拉伯人的翻译才保留了下来,并将其传回欧洲。由此可见阿拉伯人( )

A.保存和传播了古代欧洲文化B.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

C.用理性之光驱散了愚昧黑暗D.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西欧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在中世纪初期实际上已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正是通过阿拉伯人的翻译才保留了下来,并将其传回欧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了阿拉伯人对西欧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保留与传播作用,A项正确;没有证据体现出阿拉伯人对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批判,排除B项;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黑暗是启蒙运动的作用,与阿拉伯人无关,排除C项;题干重点说的是阿拉伯人对古代欧洲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而非创造自己特色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在世界古代史上,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版图都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这客观上都有利于( )

A.雅典民主政治发展B.封君封臣、庄园制度发展

C.东西方文化的交汇D.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答案】C

【详解】据题干“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版图都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推动希腊文化传播,拜占庭保存并传播古典文化,阿拉伯帝国促进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三者均推动了文化交汇,C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是古希腊城邦制度,与三大帝国无直接关联,且雅典民主在亚历山大时期已衰落,排除A项;封君封臣和庄园制度是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而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的制度与此不同,排除B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主要是西欧内部经济、文化发展等因素推动,如城市复兴、市民阶层需求等,与这些跨洲大帝国的版图情况没有直接因果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5·江苏苏州·模拟预测)公元9世纪,阿拉伯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馆内汇集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等的著作。哈里发花重金聘请顶尖学者将这些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举措( )

A.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B.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C.加速了阿拉伯帝国的灭亡D.推动了境内商业贸易繁荣

【答案】A

【详解】公元 9 世纪阿拉伯建造大型图书馆,汇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等不同文明的著作,并组织学者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一举措系统保存了多元文化成果,通过翻译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知识交流,有效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B 项阿拉伯半岛统一在 7 世纪,C、D 项与题干举措无直接关联。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0分;共4分)

16.当今世界的潮流表现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在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动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古希腊和东方的埃及、巴比伦等国频繁的贸易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器物文化方面的交流。希腊移民接触到比自身更为先进的东方文化,不同程度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并将它们传回希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进入古典时代之后,旅行者或学者有选择的把东方先进的文化带回希腊本土,进而达到两种文化的相互促进。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开启了更广泛的区域交流和联系。罗马人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把极具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并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从此,地中海世界的各地区、各民族由相互闭塞逐步走向对外开放,世界历史开始了更新、更广阔的篇章。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材料一概括罗马人对世界的影响。(6分)

材料二它是古代日本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唐帝国接受大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一次现代化运动,也就是中国化运动。

——古代日本与唐朝的关系

(2)材料二中的“政治变革运动”是指哪一变革运动?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革运动对日本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三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摘编自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文明因”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的典型事例。我们应怎样对待多样的人类文明?(4分)

【答案】(1)方式: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或者:和平友好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帝国扩张、武力征服等,2分)

影响:打通了东西方交往贸易的通道;传承和发扬了希腊文明;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世界历史开始了新篇章(任答2点,4分)。

(2)变革:日本大化改新;(2分)

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分)

(3)清帝国的衰落(或拜占庭帝国的衰落,2分)

应该以开明、尊重、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2分)

【详解】(1)方式:据材料一“希腊和东方的埃及、巴比伦等国频繁的贸易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器物文化方面的交流……进而达到两种文化的相互促进。”可知,和平交往;据材料一“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开启了更广泛的区域交流和联系。罗马人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把极具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并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可知,暴力冲突。

影响:据材料一“罗马人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可知,打通了东西方交往贸易的通道;据材料一“把极具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可知,传承和发扬了希腊文明;据材料一“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可知,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据材料一“地中海世界的各地区、各民族由相互闭塞逐步走向对外开放,世界历史开始了更新、更广阔的篇章。”可知,世界历史开始了新篇章。

(2)变革:据材料二“唐帝国接受大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一次现代化运动,也就是中国化运动。”并结合所学大化改新背景可知,是日本大化改新;从 646 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影响: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典型事例: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如清帝国的衰落。清朝在19世纪中叶以前实行了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和贸易,导致中国在科技、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这种自我封闭的政策最终导致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割让领土,支付巨额赔款,从而走向衰落。

对待:根据材料三“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和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明,促进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根据材料三“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文明交流中坚持平等和尊重的原则,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交流,而不是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根据材料三“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和所学知识可知,鼓励多元的、多向的文明交流,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共同发展,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点,还要在交流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独立性;根据材料三“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和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应以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点,促进自身文明的进步,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以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下列三幅图片分别为公元前18世纪古代两河流域的示意图、公元前8—前6世纪古代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殖民的示意图、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的示意图。

材料二中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尔东在其《历史绪论》中说:“阿拉伯人征服各方后,统治了波斯及罗马(部分地区)……那时的阿拉伯人,还没有文化可言,到公元8世纪阿拔斯王朝建立后,阿拉伯人的军事扩张基本停止,帝国局势日渐稳定。他们迫切地要知道有关治理国家的各种学问。阿拔斯王朝的几任哈里发都提倡学术翻译,有大量学者从事着希腊文、叙利亚文、波斯文和梵文典籍的翻译工作,翻译运动迅猛发展。

——摘编自丁瑞忠《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成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以古巴比伦、古希腊和亚历山大帝国所代表的古代文明扩展的不同形式。(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出现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10分)

【答案】(1)不同形式:从文明中心区向四周扩展(2分);向海外移民,建立殖民城邦(2分);对外武力征服,形成大帝国(2分)。

(2)原因:帝国疆域的扩大;被征服地区先进文化的吸收;社会局势的日渐稳定;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需要;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支持;学者们的辛勤和努力。(任答3点,6分)

影响:促进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繁荣;有利于巩固帝国统治;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任答2点,4分)

【详解】(1)形式:根据材料一“公元前18世纪古代两河流域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文明扩展的形式是从文明中心区向四周扩展。根据材料一“公元前8—前6世纪古代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殖民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文明扩张形式是向海外移民,建立殖民城邦。根据材料一“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文明扩展的形式是对外武力征服,形成大帝国。

(2)原因:根据材料二“阿拉伯人征服各方后,统治了波斯及罗马(部分地区)”可知,阿拉伯帝国疆域扩大是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出现原因;根据材料二“到公元8世纪阿拔斯王朝建立后,阿拉伯人的军事扩张基本停止,帝国局势日渐稳定”可知,阿拉伯帝国社会局势的日渐稳定是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出现原因;根据材料二“他们迫切地要知道有关治理国家的各种学问”可知,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需要是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出现原因;根据材料二“阿拔斯王朝的几任哈里发都提倡学术翻译”可知,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支持是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出现原因;根据材料二“有大量学者从事着希腊文、叙利亚文、波斯文和梵文典籍的翻译工作,翻译运动迅猛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被征服地区先进文化的吸收;学者们的辛勤和努力是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出现原因。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促进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繁荣,有利于巩固帝国统治,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

18.(2025·重庆九龙坡·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任务。(10分)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根据上述并结合所学,就如何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自拟一个你想要论述的观点,从中外历史中各举一例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

观点:文化交流能够促进共同发展。(2分)

论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历史文明,每种文化都有各自的魅力,而且正是由于不同的文明互相交流、借鉴、碰撞,不断地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世界文明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子。古往今来,无数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一切。唐朝和尚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阿拉伯商人通过陆海丝绸之路,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同时将阿拉伯的天文、数学知识带到东方,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6分)

总之,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加强交流才能促进共同发展。(2分)

【详解】根据材料“尊重自己民族长期形成的独特文明和文化的同时,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智慧,对世界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尊重其他民族长期形成的文明传统,承认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可知,不同文明有自己的独特性,但也要认识到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就如何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可拟定出一个观点,如“文化交流能够促进共同发展”,再选择中国历史中的鉴真东渡、外国历史中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阿拉伯人等相关史实,对“文化交流能够促进共同发展”观点进行论述说明,如:

示例:

观点:文化交流能够促进共同发展。

论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历史文明,每种文化都有各自的魅力,而且正是由于不同的文明互相交流、借鉴、碰撞,不断地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世界文明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子。古往今来,无数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一切。唐朝和尚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阿拉伯商人通过陆海丝绸之路,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同时将阿拉伯的天文、数学知识带到东方,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总之,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加强交流才能促进共同发展。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