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来源:《花随人圣庵摭忆》《民国档案》《中央时事周报》《国民政府公报》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37年8月12日清晨,长江江面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汽笛声。
在南京、九江、武汉、宜昌等各个港口,70多艘日本军舰和商船同时升火起锚,满载着日军官兵和侨民,不分昼夜向长江下游疾驶而去。
此时的蒋介石正在南京中山陵孝庐,准备实施一项绝密的军事计划——江阴封锁长江航道。
按照计划,中国海军将调集160多艘大型民船和多艘江轮,在江阴附近沉船阻江,同时利用两岸炮火围歼这些日本舰船。
这个计划一旦成功,将彻底切断日军的长江补给线,极大地延缓日军的侵华进程。
可是,这个绝密计划还没有正式实施,日舰就已经开始大规模撤退。
8月15日,当中国军队赶到江阴准备封江时,长江上的日舰已经全部逃离。一个本可以重创日军的千载良机,就这样白白错失了。
泄露这个绝密计划的,就是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主任秘书的黄濬。
【1】书香门第出神童
黄濬,字秋岳,号哲维,1891年出生于福建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祖父黄玉柱是清咸丰年间的著名画家,父亲黄彦鸿是光绪二十四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正六品官员。
黄濬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4岁时就能识字,7岁便能作诗,9岁时已经可以悬腕作擘窠大字,在当时享有"神童"的美誉。
因为父亲在朝为官,黄濬自幼就接触到了朝廷政治,对权力运作颇为熟悉。
1902年,12岁的黄濬被送到北京,就读于京师译学馆。
在京期间,他因博学多才深受陈宝琛、严复、林纾等福建同乡长辈的赏识。
更重要的是,他以才名受到了政界巨擘梁启超的青睐,这为他日后进入政坛奠定了基础。
从译学馆毕业后,清廷授予黄濬七品章京衔,分发到邮传部任职。
民国建立后,他先后在陆军部、交通部、财政部担任秘书、参事等职务。梁启超任财政总长时,还专门聘请他担任私人秘书。
黄濬的学问功底深厚,精通三门外语,还从事中国古玩研究,别具慧眼。
他不仅汲取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而且对西方文明也有深入了解。这种中西兼通的学识,使他在民国政界颇受重视。
【2】仕途顺遂入政坛
民国初年,黄濬赴日本留学,就读于著名的早稻田大学。
这段留学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日本期间,黄濬不仅学习了现代知识,更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浓厚兴趣。
回国后,黄濬在北洋政府中历任要职,先后担任交通部秘书、财政部参事、总统府秘书、国务院参议等重要职位。
他还曾担任北平《国维报》《星报》、《社会日报》、《京报》、《庸言》杂志、《新申报》、《时事新报》等多家报纸杂志的主笔,在新闻界也颇有名气。
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后,黄濬通过福建同乡、同盟会元老林森的推荐,进入南京国民政府工作。
凭借其出色的才能和丰富的政治经验,黄濬很快在新政府中站稳了脚跟。
1932年,汪精卫就任行政院院长后,对有日本留学背景、精通日语的黄濬格外信任。
汪精卫任命黄濬为行政院主任秘书,这是仅次于秘书长的重要职位。更重要的是,黄濬还兼任汪精卫的机要秘书,能够参加国民政府最高级的军政会议。
作为行政院主任秘书,黄濬可以接触到国民政府的大量核心机密。
从军事部署到外交政策,从人事安排到财政预算,几乎所有重要信息都会经过他的手。这种特殊地位,使得黄濬成为了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
黄濬在政府中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职务上,还体现在他的广泛人脉上。
他与梅兰芳等文艺界名人交往密切,甚至还为梅兰芳排戏编剧、处理文牍。
在政界,他与各派人物都有良好关系,被公认为是一个有才华的政治家。
【3】奢靡生活埋隐患
尽管才华横溢,但黄濬在生活作风上却存在严重问题。
他极度追求个人享受,生活奢靡无度,经常出入青楼酒肆,颇有纨绔子弟的习气。
这种生活方式需要大量金钱支撑,而仅仅依靠政府薪俸显然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黄濬的儿子黄晟与他一样,也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
父子二人都对金钱有着强烈的渴望,都过着远超出身份的奢华生活。这种对金钱的贪欲,成为他们后来走向深渊的重要原因。
除了贪财好色,黄濬在政治立场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投机性。
他虽然在国民政府中任职,但对抗日并不积极,甚至认为中国应该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这种思想倾向,与他的留日经历和对日本实力的认知密切相关。
黄濬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虚荣心极强。
他喜欢被人奉承,喜欢显摆自己的学识和地位。这种性格特点,使他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这样的性格往往会成为致命的弱点。
正是由于这种生活作风和思想倾向,黄濬逐渐成为各种势力拉拢的目标。
在金钱和虚荣的双重诱惑下,这位曾经的"神童"开始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4】暗流涌动起波澜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了全面侵华的准备工作。
为了获取更多情报,日本在中国各地布建了庞大的间谍网络,南京作为国民政府首都,自然成为日本间谍活动的重点地区。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
在这种紧张的国际形势下,国民政府内部开始加强保密工作,但同时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蠢蠢欲动。
在日本方面,他们早就把目光投向了国民政府内部的关键人物。
黄濬这样一个位居要职、能够接触核心机密,同时又生活作风有问题的官员,自然成为了理想的策反目标。
从1932年开始,就有迹象显示黄濬可能已经与外国势力有了某种联系。
他的生活水准明显超出了正常收入水平,经常出入一些高档消费场所,购买昂贵的古董和艺术品。
这些现象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但回头看来,都是危险信号。
黄濬的政治立场也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在一些场合开始表现出对日本的同情和理解,认为中日两国应该加强合作而不是对抗。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抗日氛围下显得格外刺眼,但由于他的地位和影响力,很多人只是私下议论,没有人公开质疑。
【5】机密泄露露马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开始。
此时,长江中上游停泊着日本军舰70多艘,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这些力量随时可能威胁国民政府的后方。
为了解决这一心腹大患,7月28日,蒋介石在南京最高国防会议中正式决定实施江阴封江计划。
会议决定在1937年8月12日执行封江。
这是一个绝密的军事计划:中国海军将调集大型民船160多艘、各类舰艇数十艘,沉到江阴江底,彻底阻塞长江航路。
这个计划一旦成功,长江上的日本军舰就会变成瓮中之鳖,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逃不走。更重要的是,这将切断日军的重要补给线,对日军的作战计划造成重大冲击。
会议由侍从室秘书陈布雷和行政院主任秘书黄濬担任记录。
然而,就在这个绝密计划制定后不久,异常情况开始出现。
8月9日,长江中上游的日舰开始大规模撤退,动作迅速而有序,显然是接到了某种预警。这比中国的封江行动提前了整整三天。
当8月12日中国军队抵达江阴准备封江时,长江上已经看不到一艘日舰。这个本可以重创日军的绝佳机会,就这样被完全葬送了。
【6】内奸身份即将浮出水面
江阴封江计划的失败让蒋介石极为震惊。
如此机密的军事计划竟然会泄露,说明政府内部必然存在内奸。蒋介石立即下令彻查此事,务必将叛徒揪出来。
调查工作随即全面展开。蒋介石严令宪兵司令谷正伦、军统局长戴笠、中统局长徐恩曾联手调查,限期破案。
谷正伦接到命令后,立即成立了专门小组,开始对所有参与绝密会议的人员进行彻底调查。
调查的重点很快锁定在几个关键人物身上。
这些人都具备接触核心机密的条件,同时也都有可疑之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个一直表现得才华横溢、深受信任的行政院主任秘书黄濬。
调查人员发现,黄濬不仅参与了江阴封江计划的制定过程,而且对计划的所有细节都了如指掌。
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都存在明显异常。一个政府官员的正常收入,根本无法支撑他那种奢侈的生活水平。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更加惊人的发现即将浮出水面。
这个备受信任的高级官员,他所犯下的罪行远比单纯的泄露江阴封江计划更加恶毒,其背叛行为的深度和广度,将彻底震撼整个国民政府......
【7】间谍身份水落石出
通过周密的侦查,专门小组很快掌握了黄濬父子的间谍活动证据。
调查发现,黄濬早在1932年就开始向日方提供情报,而他的儿子黄晟也在1933年被拉下水,父子二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间谍网络。
更令人震惊的是,黄濬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间谍,他还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在政府内部发展了多名下线。
这些人有的在参谋总部工作,有的在海军部任职,还有的在军政部担任要职。
他们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为黄濬收集情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间谍网络。
调查人员通过技术手段,拍摄到了黄濬与可疑人员接头的照片,还截获了大量机密情报的副本。
这些证据确凿地证明,黄濬就是潜伏在国民政府内部的高级间谍,而且活动时间之长、涉及机密之多,都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黄濬向日方提供的情报包括:国民政府的军事部署图、重要军事会议的决议、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重要人物的行程安排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吴淞要塞防务图和江阴封江计划。这些情报的泄露,直接导致了中国军民的重大伤亡。
更加恶劣的是,黄濬不仅提供静态的情报,还会根据日方的需求,主动收集特定信息。
比如在江阴封江计划制定后,他立即将计划的所有细节传递给日方,使得日军能够提前三天撤离,完全避开了这个致命陷阱。
调查还发现,黄濬为了获取更多机密信息,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故意接近一些掌握重要情报的官员。
他经常邀请这些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在觥筹交错中套取机密信息。许多官员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他的情报来源。
【8】叛国罪行触目惊心
随着调查的深入,黄濬叛国罪行的全貌逐渐浮出水面。
调查发现,从1932年到1937年,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黄濬向日方提供的机密情报超过数百份,涉及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
最严重的是军事情报的泄露。
黄濬提供的吴淞要塞防务图,使得日军能够精确掌握中国军队的防御部署,在淞沪会战中占据了巨大优势。
这份防务图包括了炮台位置、兵力配置、火力配置等详细信息,相当于把中国军队的底牌完全暴露给了敌人。
江阴封江计划的泄露更是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战略损失。
这个计划如果成功实施,不仅能够切断日军的长江补给线,还能够围歼长江上的日军舰队,对整个抗战局面将产生重大影响。
但因为黄濬的叛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彻底错失了。
除了具体的军事机密,黄濬还向日方提供了大量政治情报。
国民政府内部的人事变动、派系斗争、决策过程等信息,都被他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日方。这些情报帮助日本更好地制定对华政策,在外交和政治斗争中占据主动。
更加可恨的是,黄濬还向日方提供了一些爱国人士的个人信息。
这些信息被日方用来进行暗杀、绑架等恐怖活动,直接威胁到了这些爱国人士的生命安全。可以说,黄濬的每一份情报都是用中国人民的鲜血换来的。
调查还发现,黄濬在提供情报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其恶劣的态度。
他不仅主动向日方献计献策,还经常对中国的抗战前景表示悲观,甚至建议日方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
这种行为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汉奸的范畴,而是彻底的民族叛徒。
【9】最后的审判与结局
面对确凿的证据,黄濬父子很快就供认了自己的罪行。
审讯中,黄濬承认自己从1932年开始就为日本提供情报,其中包括吴淞要塞防务图、江阴封江计划等重要军事机密。
黄濬在供词中详细交代了自己的叛国经过。
他承认,最初是因为生活奢侈、入不敷出,才接受了日方的金钱资助。但随着合作的深入,他逐渐被日方完全控制,成为了彻底的卖国贼。
更令人愤慨的是,黄濬在供词中对自己的行为毫无悔意。
他甚至声称,自己的行为是为了避免更大的战争,是为了中日两国的和平。这种颠倒黑白的言论,充分暴露了他的丑恶嘴脸。
黄濬的儿子黄晟同样供认了自己的罪行。
他承认自己在外交部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父亲收集情报,并直接参与了情报的传递工作。父子二人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叛国集团。
1937年8月26日,军委会最高军事法庭对黄濬案进行宣判。
蒋介石亲自签署判决书,以叛国罪判处黄濬父子死刑。
判决书中明确指出,黄濬父子的叛国行为已经严重危害国家安全,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罪无可赦。
当天下午,黄濬、黄晟与其他汉奸间谍共18人被押赴雨花台刑场执行枪决。
黄濬成为抗日战争期间第一个被处决的高级汉奸,其叛国罪行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黄濬案的破获,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
人们很难相信,一个曾经被誉为"神童"的才子,一个在政府中备受信任的高级官员,竟然会成为如此恶毒的民族败类。
这个案子也暴露出了国民政府在保密工作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
一个间谍能够在政府核心部门潜伏长达五年之久,并且能够接触到最高级别的军事机密,这说明当时的保密制度还很不完善。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专门下令挖掉黄濬父子的坟墓,毁碑化骨,以示对民族败类的彻底清算。
这一举措虽然严厉,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汉奸卖国贼的深恶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