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用身份证办业务、坐车、挂号时,多数人只会扫一眼姓名和有效期,很少有人盯着那 18 位数字细琢磨。可你知道吗?这串数字里藏着不少 “隐形信息”,尤其是倒数第二位,很多人用了十几年身份证,都没搞懂它到底代表啥。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这个容易被忽略的数字,不光能区分性别,还有几个冷知识可能你从没听过。
先简单铺垫下身份证号码的基本结构,省得后面说懵了。前 6 位是地址码,比如 110101 代表北京东城区,能看出你出生地的行政区划;接下来 8 位是出生日期码,像 20000101 就对应 2000 年 1 月 1 日,这个大家基本都能看懂;再往后 3 位是顺序码,作用是给同一地区、同一天出生的人排序;最后 1 位是校验码,用来验证号码是不是正确的。而咱们今天的主角,就是顺序码的最后一位 —— 也就是整个身份证的第 17 位,倒数第二位。
它最核心的功能,说出来你可能会觉得 “原来这么简单”—— 区分性别。按照国家规定,这一位要是奇数,比如 1、3、5、7、9,就说明是男性;要是偶数,像 2、4、6、8、0,那就是女性。我身边有个朋友,之前帮家里老人核对身份证信息,发现老人身份证倒数第二位是 2,可老人是爷爷,当时还以为派出所录错了,后来才知道是自己记反了奇偶对应的性别,闹了个小笑话。你们现在也可以掏出口袋里的身份证看看,是不是刚好能对上自己的性别?
不过这里要提个 “老黄历”,早年咱们用的是 15 位身份证,那时候还没有校验码,性别区分全靠最后一位 ——15 位号码的最后一位是奇数就是男,偶数就是女。后来为啥改成 18 位了?主要是为了把出生日期码从 6 位(比如 000101)扩展成 8 位(20000101),避免跨世纪时混淆年份,同时加了校验码提高准确性,性别码就跟着往后挪到了第 17 位,也就是现在的倒数第二位。家里有珍藏旧身份证的长辈,不妨跟他们科普下这个变化,说不定还能勾起他们的回忆。
可能有人会好奇,同一地区、同一天出生的人那么多,顺序码是怎么排的?第 17 位的性别码会不会影响排序?其实顺序码是当地派出所按新生儿登记的先后顺序编的,一般会先排男性再排女性,或者按出生时间早晚排序,但不管怎么排,男性的顺序码最后一位(也就是第 17 位)肯定是奇数,女性是偶数。比如我邻居家有对双胞胎男孩,他们的身份证倒数第二位分别是 3 和 5;还有对龙凤胎,男孩的是 7,女孩的是 8,刚好符合这个规律。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第 17 位虽然是顺序码的一部分,却会影响最后一位校验码的计算。校验码不是随便编的,是用前 17 位数字通过特定公式算出来的,要是第 17 位填错了,校验码也会跟着出错。之前有个同事办房贷时,工作人员发现他身份证号码校验码不对,查了半天才知道,是早年学校录入信息时把他的第 17 位 “5” 写成了 “6”,最后只能跑派出所更正,耽误了不少时间。所以说,这一位数字看着不起眼,其实关系到整个身份证号码的有效性。
不过也有不少人对第 17 位有误解,比如有人觉得它能代表出生地的细分街道,还有人说 “第 17 位是 0 就是特殊身份”,这些都是错的。第 17 位的功能特别单一,就是区分性别,跟地址、出生日期没啥额外关联;0 是偶数,代表的就是普通女性,根本没有 “特殊身份” 这一说。之前还有人在网上传 “第 17 位是 9 的人有优先权”,纯属谣言,大家别被误导了。
其实身份证上的每一位数字都有它的意义,从地址码到校验码,环环相扣,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份信息更准确、更唯一。现在你再看手里的身份证,是不是觉得这串数字突然有了 “生命力”?不妨跟家人一起核对下彼此的身份证倒数第二位,看看有没有符合性别规律,要是遇到啥特别的情况,或者还有其他关于身份证的疑问,都可以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