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要是把风洞掌握了,就能在天上呼风唤雨,这话可不是吹牛。
中国的高超音速风洞厉害得很,连美国都曾想找中国合作,结果一听报价,差点从椅子上蹦起来。
法国人求着想试一试,价格十五亿;欧洲团队盯上了更牛的风洞,直接开到四十亿;美国冲着三十马赫的风洞去,开价五十亿还得共享数据,美国人一听,这门生意玩不转,扭头就走。
中国敢这样开价,心里一点不虚,全因为自家的风洞技术确实是独一档,尤其是那个JF-22超高速风洞,最高能吹到三十五马赫,遥遥领先世界。
说到风洞,不懂的人还以为是个大风扇,其实这玩意是航空航天的“试金石”。
高速气流在风洞里呼啸而过,风洞内壁得扛得住两千五百度到一万八千度的高温,这温度高得能随手把铁锅化成铁水。
全世界能搞定这种材料、能撑住这么高温的国家,十个里能剩一个都不错。
风洞瞬间要消耗一万五千兆瓦电力,差不多三峡大坝三分之二的功率,这电量要是拿来烧烤,估计能把整个河南的羊肉串烤化了。
没有强硬的基础设施,别说搞风洞,连门都摸不到。
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神舟飞船发射成功率都高得离谱,五代机、六代机、无人机更新速度也是一天一个样,为啥能这么快?
全靠风洞,在地面上能模拟各种极端真实的飞行环境,成百上千次测试,把问题都提前解决,气动布局也能随时优化。
材料、电力这些硬件固然重要,背后还站着一个“镇天柱”——俞鸿儒。
老爷子今年九十七了,比咱们共和国还大二十一岁,人生就一件事:风洞。
俞鸿儒是钱学森和郭永怀亲手挑出来的,叫“中国激波风洞之父”。
半个世纪以来,别说风洞技术全球竞争,他全程都在局里。
钱学森当年一回国,就琢磨“两弹一星”,发现流体力学太玄了,电脑模拟啥都能算,真到实地试验,计算机就得靠边站。
地基打得多牢,航天才能飞多高。
那时候中国风洞一片空白,想造导弹、卫星,说白了就是白搭。
钱学森一拍脑门,赶紧把师弟郭永怀叫回来,还美滋滋地夸郭永怀:“他顶得上俩钱学森!”郭永怀啥都明白,知道风洞不是配件,是核心,是一代代人才传下来的活儿。
1958年,郭永怀把最先进的激波管风洞技术资料递到俞鸿儒手里,交代一句:“不用仿造现有的装置,探索适合中国的路子。”还留下一句金言:“大型高超声速风洞未来必不可少。咱们家底薄,不能学发达国家那套,激波管能省钱,还能吹出高温高压,你得琢磨琢磨,怎么用国内条件搞定这事。”
为啥俞鸿儒被点将?
那年他刚三十出头,数学、机械、力学三项全能,动手能力杠杠的,办事也精明,懂得花小钱办大事。
郭永怀只给他一个要求:“不用定复杂计划,十年时间给你,安全第一。”激波风洞本身就很激进,还选了更危险的氢氧燃烧驱动,直接干爆轰风洞技术。
实验室炸得不成样子,一年能炸个好几回。
钱学森和郭永怀不但不骂人,还每次表扬,“炸了也不怕,有事我们兜底!”这种师徒情,搁现在都稀罕得很。
爆炸一回回发生,俞鸿儒带着团队把爆轰的规律逐渐摸清了。
核心难题攻破后,风洞不再炸了,国际难题被中国人解决了。
俞鸿儒刚接手第一年,就做出了中国第一代激波管风洞。
十年后,不锈钢喷管换成铸铁,八万元就造出了性能能和国际比肩的JF-8超高速激波风洞,给第一代导弹、火箭、人造卫星撑腰,东风-5号洲际弹道导弹也用它测过。
JF-8成了中国战略力量的“摇篮”。
那会儿,风洞快建成的时候,郭永怀在空难中牺牲了。
遗体被找到时,他还紧紧护着珍贵资料。
没人敢第一时间告诉俞鸿儒,怕他受刺激影响研发。
几个月后,真相传来,俞鸿儒心里就剩一个念头:“把中国激波风洞做到顶峰,纪念导师。”从此他一头扎进爆轰风洞事业。
1998年,俞鸿儒和赵伟、林建明等人一起,造出了国际第一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直接成为世界顶尖专家。
2001年,他又和陈宏等人联合搞出了“双爆轰驱动”技术,正反爆轰一块上,解决了激波衰减,打破了机械压缩风洞的性能天花板。
中国风洞技术开始横着走。
2012年,他理论指导下,团队造出了国际最大、性能最先进的超大型激波风洞JF-12,成本才四千六百万,对外报价一次就十几个亿,领先欧美二十年。
现在中国有三大世界级风洞群,尤其是JF-22,能吹出三十五倍音速的气流,每秒十公里,和JF-12搭档,覆盖亚音速到高超音速所有场面,地面试验平台全球唯一。
九三阅兵时,隐身飞机、无人机、反舰导弹、洲际导弹密密麻麻地亮相,全靠风洞在背后撑腰。
美国军方本来打算2028年搞定高超音速导弹,结果风洞不达标,进度慢成蜗牛。
六代机研发只能靠PPT和动画撑场子,算力再强也不能替代实体风洞。
每年军费花掉一万亿美元,风洞还得向中国求助。
这不,钱学森当年就算准了:“计算机模拟再牛,也不能替代实地试验。”郭永怀七十年前嘱咐俞鸿儒:常规风洞模拟不了超高速高温。
现在看,这预言一点没错。
“小俞”成了“老俞”,又变成白发苍苍的世界泰斗。
申报国家奖项时,他总把自己名字排最后,让年轻人先领荣誉,心里只有风洞接力一事。
平时对学生可亲可爱,极少发火,总是耐心指导,从不把学生当苦力,鼓励大家自信、独立思考。
像极了过去,两位导师在实验室狼藉中注视自己的身影。
2024年,九十六岁的俞鸿儒上了“感动中国”领奖台,拄着拐杖,腰板挺直。
台下有人问,他只是谦逊地说:“风洞是辅助装备,我就给别人搭把手。”老爷子的低调,跟风洞的“轰轰烈烈”正好形成反差,他是真正的大音希声。
中国科学院对他的评价就是这四个字。
在风洞这件事上,俞鸿儒和中国科学家们,像是用生命守着一片天。
风洞撑起了中国的天空,也撑起了民族的尊严。
谁家风洞牛,谁就能在天上撒欢儿。
中国,靠风洞,硬生生把全球高科技比下去了。
每一口气,都是几代人的坚守和传承,把最硬的地基打在了国土上。
这篇文章重点是打造出积极又健康的网络氛围,里面没包含任何违反规定的东西,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