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场隆重的授衔典礼于北京盛大举行,享有“大刀团长”“少林将军”美誉的许世友将军荣获上将军衔。
与此同时,鉴于许世友的挚友耿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已告别军旅生涯,故而错失了军衔评定的机会。
耿飚本人对是否获得军衔并不在意,然而外界却纷纷猜测,若他获此殊荣,将可能被授予何种军衔?
在1980年的某个悠闲午后,许世友与耿飚闲谈之际,不经意间聊到了过往被授予军衔的那段往事。
许世友询问道:“假如你当时仍身处军队,你认为能获得哪个军衔?你对此有过思考吗?”
耿飚回应道:“他们或许有所忌讳,但排在您之前,理应无虞。”
说完,一笑。
究竟耿飚有何背景,使得许世友对他深信不疑?他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波澜壮阔的故事?
那是在 1909 年,正当晚清时代,我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之中,民众的生计艰辛,苦楚难以言表。
耿飚正值这个动荡的年代出生,自小便饱尝艰辛。在他诞生的那一刻,他的父母,身为贫困的农民,已是多日未曾尝过饱腹之乐。
为了养育耿飚,父亲忍受着羸弱的体态,在田间不懈地挥洒汗水,力求解决孩子的温饱难题。
及至耿飚年满七岁,鉴于家境农作物的歉收,父母遂携耿飚踏上逃荒之路,迁往湖南省的常宁县。定居于此后,家庭虽勉力维系温饱,却也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宁的时光。
年仅13岁的耿飚,为了贴补家计,毅然踏入了当地铁矿,成为一名童工。他那瘦弱的身躯,肩负着数十斤重的铁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日复一日,他辛勤劳作,饱受饥饿与困顿之苦,承受着无情的剥削与压迫,内心深处,他渴望着改变这一困顿的生活现状。
1925年,在一次意外的机遇中,耿飚从水口山党组织那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发现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一夜,耿飚难以入眠,反复推敲党组织所传达的言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随后,他毅然决然地遵循党组织的指引,踏入共青团的行列,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立志于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广大百姓。自那时起,耿飚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926年,在地方党组织的引领下,耿飚暗中策划对铁矿中的不法资本家发起抗争。不久,他号召长期受剥削的矿工们共同发起农民起义,矿井工人纷纷响应,情绪高涨,斗志昂扬。
紧接着,矿场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罢工。这情形令选矿科长倍感焦虑,他急中生智,掏出腰间的手枪,以此威胁工人:“若有人胆敢违抗我的命令,我必将对他不客气。”然而,年仅十六岁的耿飚并未被吓倒,反而鼓舞身后的数百名工友,激励他们勇敢地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
最终,在党组织的有力支持下,耿飚成功击败了资本家的挑战。这次斗争让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如磐石,他心中萌生了一个崭新的愿景:不仅致力于改善自家的生活,更立志于拯救那些身处困境、备受煎熬的广大民众。
北伐战争启动之际,共产党针对日益嚣张的反动军阀势力发起了强有力的反击。在湖南地区,局势变得异常严峻,反动派的力量持续攀升。为了迅速剿灭敌人,耿飚遵照上级的命令,在水口山周边组建了工人赤卫队,以此作为对抗反动势力的锐利武器,并率领这支队伍参与了十万农军攻打长沙等关键战役。
闻悉党组织革命力量遭受重创,耿飚立即返回浏阳,毅然肩负起游击队队长的重任。他与当地的主力红军配合无间,不久便在激战中赢得了胜利。
或许正因在这几次斗争中表现卓越,耿飚赢得了党内同仁的广泛赞誉,大家一致认为他才华横溢,堪称难得的杰出将领。
1929年,耿飚完成了从共青团员到中共党员的转变。加入党组织后,他深感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在内心深处,他默默立下誓言,誓言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不懈奋斗,为民众谋求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翌年,耿飚遵照上级的命令,肩负红1军团参谋、教导队长等重任。1933年,经过无数战役的历练,耿飚已从一名普通战士蜕变为赫赫有名的红1军团第2师4团团长。在他的英明领导下,该军团在各个领域均表现卓越,勇猛且智谋兼备,屡建奇功。
随后,耿飚投身于反“围剿”的激战之中,在重重险境中,他屡次化险为夷,转败为胜。其中,漳州战役尤为著名,红军在此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不仅成功消灭了国军第49师,还俘虏敌军近1674人。
此次战役不仅开启了闽南革命事业的新篇章,更是在远离根据地的前提下,红军成功攻克中等城市的典范,充分彰显了毛主席卓越的军事理念。
在1934年的红军长征征程中,耿飚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屡次率领大军闯过重重难关。在漫漫征途上,红军不仅需应对国民党军队的追击封锁,更要与严酷的气候条件作斗争。
攀越雪山、跋涉草地,期间更需直面各类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为确保红军战士的体魄充沛、减少风险,耿飚始终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值得关注的是,1935年,耿飚在担任红一团第一师的参谋长期间,承担起了四渡赤水的艰巨任务。继此之后,在娄山关战役中,他再度建立了显赫战功,他的杰出表现多次吸引了毛主席的青睐,毛主席亦亲自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红军长征的诸多重要战役中,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无不映照着耿飚的英勇形象。
1937年,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耿飚肩负起陕甘宁地区的防务重任。随着山西领土的相继陷落,他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正面交锋。面对日军猖獗的侵扰,耿飚英勇无畏,率领部队周密制定作战策略,灵活应对,屡次化解险境,逐步削弱日军实力,极大地挫败了敌人的士气。
自此,耿飚投身于数十场规模不一的解放战争,其革命历程愈发多彩,战功亦日积月累。
新中国成立之际,耿飚的军旅生涯画上了句号。1950年,身为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副司令的耿飚,接到了来自中央的紧急调令,令他即刻启程,前往北京就任外交部职务。
从军队中挑选一批经过严格考验的杰出人才,委以驻外公使、大使的重任。军人历经风雨,他们的能力与忠诚毋庸置疑,是值得信赖的可靠人选。
在毛主席的首肯之下,周总理精心挑选了16位干部,耿飚荣幸地成为了这一名单上的成员。得知此事后,耿飚心中不免忐忑,担忧自己能否胜任这一职位,然而,事实最终证明,他所有的疑虑均属多余。
他将“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的箴言演绎得淋漓尽致。调任外交部后,耿飚投身于长达二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作为我国首位派驻西方国家的使节,他在外交交往的舞台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昔日沙场英雄,手握刀枪与敌拼搏,今朝却能从容不迫,与西方国家人士举杯畅谈国际局势。
我国援助阿尔巴尼亚的化肥,竟有一大半散落在田野边缘,任由风雨侵蚀,无人问津。
经深入调研,耿飚发现阿尔巴尼亚的耕地每公顷可分配到四百公斤化肥,若按我国亩制换算,相当于每亩地可使用五六十斤化肥,这对于那个时代的我国农民来说,简直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
实际上,在访问阿尔巴尼亚之前,耿飚便对该国抱有几分微词。曾几何时,我国动用外汇为阿尔巴尼亚购置棉花,而该国将这批棉花加工成衣物后,却转而向我国出口。目睹我国援助的化肥在阿尔巴尼亚遭受如此忽视,耿飚内心不禁涌起阵阵酸楚。
在与阿尔巴尼亚总统的会面中,对方再次提出请求,期望我国能够提供电视机援助,并明确要求每个合作社至少获得一台。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首脑霍查坦诚表示:“我们渴望拥有你们所拥有的,我们请求你们的援助,就如同晚辈向长辈求助一般。” 部长会议的主席谢胡亦言:“既然如此,那我们还能向谁求助呢?”
彼时的中国,贫困落后,民众生活节衣缩食。尽管国家经济面临重重困难,但对阿尔巴尼亚的支持却始终如一。从宏伟的工厂、发电站,到日常的白糖、香烟,乃至扑克牌,这些援助物资无不彰显着中国的慷慨与无私。
“耿飚敢于直言,如实反映情况,真乃一位出色的外交使节。”
1955年的授衔典礼之际,耿飚正身处海外执行使命,未能亲临现场,目睹昔日战友们接受荣誉的时刻。直至1980年,许世友与耿飚交谈时提及往昔未能授衔的往事,这才开启了那段对话的序幕。
1981年,耿飚荣任国防部部长一职。在此期间,他力推军队精英化战略,对部队结构进行精简,并着手组建了特警部队,由此被誉为“特警之父”。翌年,他被任命为国务委员。
无疑,耿飚的才干备受认可。这位未曾被封授军衔的将军,不仅赢得了党内同僚的信任,更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赞誉。
2000年6月23日,中共元老耿飚因疾逝于北京,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至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葬礼举行的那一天,众多中央领导及党内同仁纷至沓来,共同向这位革命先辈致敬,表达无尽的哀思。
耿飚将军才略兼备,文武双馨,为国家倾注了毕生心血,其英勇与智慧,实乃我们应当肃然起敬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