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聊点有意思的。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落下帷幕。东北野战军缴获各类装备的清单中,有一个数字格外醒目:山炮148门。
看似平常,实则震撼。要知道,辽沈战役前,东野自己装备的山炮总共才308门。这意味着什么?整个东北的国民党军,山炮总数还不到东野的一半。
01
先看看东野的家底有多厚。
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总兵力超过100万人,其中野战部队70万人,正规野战纵队12个,步兵师36个。按照当时的标准配置,每个步兵师都应该有一个12门制的山炮营。
这308门山炮中,日造四一式山炮189门、九四式山炮61门、美式山炮58门。不仅数量可观,型号还算齐整,基本能保证主力纵队的山炮营满编。
再看国军这边。东北剿匪总司令部辖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理论上,44个师级单位如果都按标准配备山炮营,需要山炮500多门。
现实呢?战役结束后清点:山炮148门。
02
这个数字差距有多夸张?
按照民国军制,步兵师属山炮营标准编制为12门。148门山炮,最多能装备12个满编的师属山炮营。而东北国军有44个师级单位。
换句话说,有2/3的国军师级部队根本就没有山炮。那些挂着「暂编师」名号的部队,别说山炮了,连步兵炮都不够分。就连一些所谓的主力师,山炮营也是空架子居多。
更荒诞的是,锦州守敌范汉杰指挥的6个师,连同特种兵、后勤及地方部队约10万人,结果被东野25万人包围攻击。火力对比?东野集中了炮纵和各纵队的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等重炮320门,加上各式大小迫击炮总计6000多门。
范汉杰在城里能用什么?几十门山炮,加上一些迫击炮。
03
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这样?
并非国军将领不懂火炮的重要性。范汉杰本人是黄埔一期毕业,还曾到德国陆军大学深造,对现代战争的火力需求心知肚明。
关键在于补给能力。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时,日械部队已占国民党军的半数以上,但由于国民政府工业基础薄弱和组织能力低下,显露出筹划管理不善、装备整修缓慢、物资分配不均衡等诸多问题。
更要命的是,前期的战斗中,国军损失了大量山炮。到1948年初,东北国军已经开始用步兵炮临时充数,山炮营的编制根本满不了。
而东野这边呢?苏军将缴获的关东军军火,基本都转交给了我军,尤其,东野组建炮兵的大炮,绝大多数都是苏联提供。不仅有源头,还有东北的兵工厂持续生产补充。
04
这148门山炮到了东野手里,能发挥多大作用?
如果按9门制炮兵营计算,可以新编16个多师属山炮营。如果按12门制计算,也能编出12个营。
实际操作中,东野当然是择优配置。替换下来的老旧炮,则配给非主力部队,先把炮兵营的架子搭起来再说。
到东野入关时,各步兵师的山炮状况比辽沈战前强化了一大截。原本只有主力纵队能保证山炮营满编,现在连后续成立的纵队和独立师都有了基本的火炮支援。
从缺炮少弹到火力优势,这148门山炮虽然数量不算惊人,但意义非同小可。
05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种火力差距折射出什么?
范汉杰被俘后问林彪:是谁决定先打锦州的?非雄才大略难下此决心。这话说得倒是实在,但他可能没想过,决策再英明,也得有执行的本钱。
东野敢集中25万兵力攻坚锦州,底气就在于火力优势。6000多门各式火炮,1948年10月14日上午十时,解放军千门大炮对准锦州城,这种火力密度在当时的中国战场上前所未有。
而国军呢?分散防守,火力稀薄,既无增援的可能,也没有突围的本钱。148门山炮的数字背后,是整个作战体系的全面落后。
当时人或许还没意识到,这种火力对比的变化,预示着战争天平的彻底倾斜。从辽沈战役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中华民国国军,而在火力配置上,优势更加明显。
148门山炮,看似只是缴获清单上的一个数字。实际上,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参考资料与文献引用:
《辽沈战役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
《东北野战军作战史》,总参谋部军训部,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东北部队武器来源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18年。
「辽沈战役锦州攻城战,解放军31小时歼灭国民党军10万人」,新浪军事,2019年1月18日。
「1948年辽沈战役,总计缴获148门山炮,可装备出多少部队?」,腾讯新闻,2024年12月2日。
《国民革命军炮兵》,维基百科,2025年更新版。
《莫忘:苏联对我军决战东北的鼎力支持》,民族复兴网,内部纪实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