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美国又抛出了一枚重磅“关税炸弹”。原本那些价值不到800美元、能顺顺当当免税进美国的小包裹,现在统统得掏关税了。
这事儿的源头要追溯到老川在今夏放出的豪言——取消低值免税政策。如今兑现承诺,新规一落地,全球卖家和买家都得乖乖接受现实。从周五开始,低价包裹的寄件人要么按照自己国家的互惠关税来付,要么干脆交个固定额,范围在80到200美元之间。
那么,这波操作,究竟会搅动怎样的风浪?
1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市场
让我们把视线先转到英国这边,关税政策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博弈,对于全球市场都会掀起不小的波澜。
过去一年,英国零售商们抱怨声不断——他们认为跨境电商的“免税小包裹”正在制造不公平竞争。数据揭示,去年从中国寄往英国、且无需缴进口税的小件包裹,在一年之内价值直接翻倍,从2023-24 财年的13亿英镑,猛涨到最新财年的30亿英镑。
推波助澜的,正是大家熟悉的 Shein和Temu。随着越来越多英国消费者在网上下单“白菜价”衣服、饰品和家居小物,中国电商巨头成了这股增长潮的幕后推手。
按照现行规则,135 英镑以下的进口商品都能免征关税。而根据英国税务海关总署的数据,这些来自中国的小包裹在去年总额高达30亿英镑,占英国全年所有小件进口的 一半还多(51%)。相比前一年仅35% 的占比,这个涨幅不可谓不惊人。
英国零售业的大佬们自然也不干了。比如 Currys 的CEO 亚历克斯·巴尔多克 (Alex Baldock) 就公开呼吁,赶紧取消免税。他们担心本土商家抵挡不住低价冲击,而且美国如今已经一刀切,把“低值免税”砍掉了——从现在开始,哪怕只是一个价值十几美元的小饰品,也得缴税。
这对英国商家来说绝对不是个好消息。小型企业联合会已经发出预警:美国的新政会让成本上升,尤其是那些努力和大品牌竞争的小商家,可能会直接被“压垮”。
西威尔士有一家手工羊毛染色公司Nellie and Eve,过去三成的销售额都来自美国。可自从听说这项政策,她干脆暂停了对美出口。原因很简单:成本太不确定了,客户也没法提前预付。她担心,如果羊毛被收取高额关税,或者干脆被退回,那她的损失会更大。
按照新规,英国出口到美国的包裹要按 10% 的税率来收,而这部分成本最终还是得由消费者买单。
这种不确定性正在扩散。本月初,全球多家邮政服务因为搞不清楚细则,干脆暂停了部分寄往美国的邮件投递。英国皇家邮政也不得不赶紧和美国当局沟通,确保自家服务不会踩雷。
一些小企业已经提前感受到压力。
伦敦的一家手工木制礼品店 Knots of Pine,老板杰伊·贝古姆 (Jay Begum) 就发现,自从宣布新政后,美国的订单明显变少。如今免税政策正式取消,她干脆也停止了对美发货。考虑到美国市场曾占到她20% 的销量,这无异于一次沉重打击。她说,现在只能加大在英国的营销投入,但要填补损失的缺口,还得付出更多心力。
数据显示,2023 年大约有2.8 万家英国小型公司(员工少于49人)向美国出口商品。如今,这里面已经有两成企业选择暂停,甚至完全放弃美国市场。
2
美国大叔发飙抵制中国货
还记得之前刷到过一个视频,一位美国大叔火力全开,在视频里表示:“兄弟们,咱们这次可真够硬气的,不怕、不慌!为啥?因为中国制造全是垃圾啊!以后美国境内全是高质量产品,简直是上天保佑!”说到兴起,他还冲镜头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他还特意展示了头上的那顶帽子,并严肃澄清:“有人说这是中国造的,错啦!这顶帽子明明写着孟加拉国制造!”
结果没过多久,一位中国小哥就忍不住上线“开怼”。他直接问道:大叔,你到底哪来的自信?你真以为一顶印着“孟加拉国制造”的帽子,就和中国完全撇清关系了?拜托,那只是最后一道工序转移过去了而已。
把简单的缝纫活外包出去。可布料、染料、机器,全都还是中国提供的。
更讽刺的是,你嫌弃“中国制造”,却用着一部零部件大半来自中国的苹果手机拍视频,还上传到由中国公司开发的应用程序上,然后数据再乖乖传到中国的服务器。没有中国,你的视频根本发不出去。你嘴里喊着“拒绝中国制造”,身体却很诚实,这打脸打得啪啪响。
小哥还不忘补一刀:“哦对了,你手机的塑料壳也是中国造的。”
面对大叔说的“中国制造全是垃圾”。小哥直接怼回去:中国能生产的东西,可不仅仅是廉价货。高端奢侈品、定制工艺品,价格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问题是,你买得起吗?买不起就别酸。
其实,沃尔玛货架上摆的是什么,并不是中国硬塞过去的,而是美国进口商主动挑的。为什么挑便宜的?因为他们清楚,你这种消费者只会选最便宜的那一顶帽子。你想要“美国制造”?先问问自己,美国还有多少工厂、多少工人?你愿意掏三倍的钱买同一件商品吗?如果都不能,那还是闭嘴吧。”
他还在评论区留下了一句狠话:“既要美国制造,又不想多花钱,这种‘既要又要’的想法,本身很搞笑。”
3
到底谁在买单?
正如上面这个视频所展现的,当关税一波波加上去,总得有人买单。
数据和各种经济预测显示,无论是企业的账本还是消费者的日常购物清单,都在显示:成本压力正在逐步传导。
进口价格的数据,先给了答案。据CNN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几个月,美国的进口价格几乎没动过,反而还小幅上涨了0.5%。哪怕二季度进口量大幅下滑,价格依旧挺住了。中国的出口价格确实微微下降了一点,但对大多数国家来说几乎没变化。
这意味着关税被推来推去,最终还是由美国的制造商、零售商甚至小企业来承担。而这些企业能坚持多久?很现实,他们会考虑把成本加进商品标签上,让消费者去买单。
到目前为止,消费者端的冲击还没爆发得特别猛烈,但苗头已经很明显。高盛的研究显示,截至6月,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大约22%的关税成本,预计到10月份,这一比例可能攀升至三分之二。再加上本土生产商顺势涨价的“外溢效应”,最终买单的人几乎就是——所有消费者。
为什么涨价看起来没那么快?原因之一是企业提前囤了不少货物,暂时压住了涨幅;再加上政府在关税问题上的反复态度,让很多关税措施推迟生效;还有些商品拿到了临时豁免。但这种“缓冲期”撑不了多久。随着时间推移,涨价必然逐渐浮出水面。
这就是所谓的“潜行通胀”。它会慢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具、床品、玩具、零件小工具,这些依赖进口的商品成本已经在上涨。研究也指出,进口商品的价格水平比本该有的趋势高了5%,本土商品也高了3%。也就是说,即便消费者没立刻感受到剧烈的冲击,但无形中他们已经掏了更多的钱。
美国亚特兰大联储的最新调查也透露了市场预期:越来越多的企业打算在未来一年提高售价,而且不仅是那些直接受关税影响的公司,连和关税关系不大的企业也有类似打算。服务业尤其明显,这让人担心会不会重演疫情时期那种“价格连锁反应”。
不过,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一轮涨价不会是暴力式的,而是长期、渐进的过程。企业会和供应商谈判,自己先扛一部分,再把剩下的慢慢摊到消费者头上。
而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这种缓慢上涨反而更“致命”。他们往往要精打细算每一笔支出,为了孩子买鞋,可能要牺牲这一周的肉食或咖啡;为了付电费和医药费,甚至要推迟车贷。
正因如此,许多品牌会利用所谓的“隐性通胀”,悄悄提高一点点价格,赌消费者不会察觉。可问题是,对月光族而言,就算几美元的涨幅,也可能意味着生活里的艰难选择。
总而言之,这笔账早晚会落在普通人头上。区别只是,有的人能安然吸收成本,而更多的人,只能在日常生活里,一点一点体会到钱袋子的缩水。
4
秋季预算在即,英国如何前进?
面对如此焦灼的全球形势,英国自然也只能先把自己面前这摊子事儿料理好。
随着11月预算的临近,财政大臣里夫斯正面临着一场“不容拖延的大考”。为此,各种税务调整正在被提上议程——其中包括印花税、房产税和资本利得税等,下面我们就来细聊一下:
房东国民保险税
在现行制度下,许多个人出租房产的收入免征国民保险(National Insurance),除非出租是他们的主要工作、拥有多套房产或购买新房用于出租。决议基金会(Resolution Foundation)提出,所有房东都应缴纳国民保险,基本税率20%,而年收入超过50,270英镑的房东,还需额外缴纳8%的附加税。这项改革如果分阶段实施,每年预计可筹集约30亿英镑。
资本利得税调整
资本利得税(CGT)主要针对出售资产时的增值部分征税,包括股票、股份、绘画以及第二套住房等,但主要住宅目前享有免税优惠。例如,如果你以20万英镑买入主要住宅,卖出价为21万英镑,你的1万英镑增值无需缴税(除非房屋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或部分用于出租)。
政府目前考虑取消对高价房产的CGT减免,高税率纳税人税率为24%,低税率纳税人为18%。虽然这一措施可能带来额外收入,但批评者认为,这可能减缓高价房屋交易速度,最终税收增幅未必如政府预期。
印花税改革与全国房产税
另一项考虑中的政策是取消印花税——购买房产时一次性缴纳的税款。低于12.5万英镑的房产无需缴纳印花税,首次购房者在30万英镑以内的房产也免税。
然而,印花税取消意味着政府损失巨大收入——上财年税收高达116亿英镑。因此,任何取消方案都可能伴随其他房产税调整。
市政税改革的难题
市政税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其计税基准基于1991年的房产价值,或后建房产的1991年评估值。不同议会区域的相同房产可能缴纳不同税额,公平性堪忧。政府尝试改革,但由于需要在不同领域调动资金,这项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全球市场现在得一边盯着成本,一边琢磨政策,还要看看资金和产业会往哪边跑。
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灵活应对才是王道,谁能抓住机会,谁就能在这波政策变动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