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白宫发生戏剧性一幕: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在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法国总统马克龙等欧洲领导人举行三方会谈,却突然起身离场,独自走进椭圆形办公室,拨通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电话。
这场长达40分钟的通话,让被晾在会议室的欧洲盟友面面相觑。 会后特朗普解释:这是对普京的尊重,他不喜欢在有欧洲人的场合被谈论。
而就在前一天,特朗普刚与普京在阿拉斯加结束一场“温暖”的会晤,两人一改昔日互喷的敌对姿态,甚至公开互夸“值得尊重” 。
几乎同一时间,克里姆林宫也传来意外消息。 此前坚决拒绝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话的普京,突然主动提议在莫斯科举行俄乌元首会晤。
瑞士和匈牙利闻风而动,争当“和事佬”:瑞士外长甚至承诺,若普京赴瑞士谈判,将无视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为其提供“豁免权” 。
但泽连斯基秒拒莫斯科邀约,直言“不可能踏入敌营”。 双方连见面地点都谈不拢,基辅怕安全不保,莫斯科怕“鸿门宴”,欧洲又被普京视为“偏帮乌克兰的对手”,中立国成了唯一选择 。
就在美俄关系上演“变脸大戏”时,国际媒体的镜头突然转向北京。
8月18日和19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媒记者像约好了一样,连续两天抛出同一个问题:“中国是否愿意成为乌克兰战后安全的保障者? ”
现场气氛瞬间紧绷。 这个烫手山芋,源自普京3月的一句提议,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可参与保障乌克兰安全。
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同期鼓吹“由欧美或非西方国家派联军驻乌维稳”。
问题看似中立,实则暗藏陷阱:若中国答应,会被解读为“站队俄罗斯”;若拒绝,又可能被曲解为“漠视乌克兰安危” 。
面对步步紧逼,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回应冷静企鹅克制。
18日,她强调“中方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
19日,她更点明这是“预设性问题”,重申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坚持劝和促谈”。
两次回应,没掉进“是或否”的坑,却把中国不选边、不揽虚名的立场摆得明明白白 。
普京突然放软身段,实因战场陷入僵局。 俄军深陷消耗战,经济持续承压,急需谈判换取喘息空间。
主动提会谈还能把“拒和”帽子扣给乌克兰,塑造“俄方求和平”的人设 。
而特朗普对普京的“温情攻势”,更是选举算计。 他竞选时高喊“结束海外冲突”,如今俄乌打满三年,美国军援花了上千亿,选民早就不耐烦。
急着撮合俄乌和谈,既能兑现承诺拉选票,又能抽身专注国内议题。 至于欧洲盟友跳脚? 特朗普压根不在乎。 他甚至当场通知泽连斯基:美军一兵不派,以后援助改“买卖”,乌方想要武器? 拿500亿美元无人机订单来换!
欧洲此刻如坐针毡。 特朗普中断三方会谈私联普京,暴露其轻视盟友的态度;
而普京点名“不要北约当保障者”,更让欧洲怀疑美俄要私下交易。
法国急推“欧洲联军驻乌”计划,却遭德国、意大利明确反对;北约内部对停火条件也分裂成两派:德国主张“立即停火”,法英坚持“先保领土完整”,怕停火变“默认割地” 。
泽连斯基原咬死“停火才能谈”,如今被迫让步,同意直接对话普京,只因战场告急:哈尔科夫防线吃紧,F-16战机到货太少,特朗普又拒派援兵。
乌方火速抛出900亿美元军购计划,甚至拉欧洲垫付千亿美制武器账单,把“求援”变成“团购” 。
这场大国博弈中,中国始终是外媒紧盯的“变量”。 普京拉中国当“保障者”,是想借力对冲北约;西方则担心中立的中国打破围俄布局。
但中方早用行动表态:向乌提供人道物资、搭建民间对话渠道,默默做事,比空喊口号实在得多。
当美俄为短期利益“变脸”时,中国那句“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坚持劝和促谈”,恰恰让世界看清:真正的安全感,从不来自选边站队,而是来自坚守原则的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