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初,一场突袭震惊了整个南亚。数百名俾路支武装分子,开着改装货车,手里拿着美制M4卡宾枪,甚至配有热成像仪,在短短半小时内就拿下了曼戈切尔市的政府大楼、银行和军事哨所。他们甚至封锁了高速公路,而巴基斯坦的主力部队,此时正被牵制在克什米尔前线,对此措手不及。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它只是冰山一角。就在不久前,一枚简易爆炸装置在俾路支省的山区炸翻了一辆军车,三名巴基斯坦军人当场死亡。这是今年以来,记录在案的第18起针对军警的袭击。这片土地上的血色循环,已经持续了太久。
部落长老的两本账
在这片混乱的土地上,权力结构远比想象的复杂。在德拉布格蒂部落区,当地的长老们表面上与政府合作,维持着脆弱的和平。但私下里,他们却运营着另一套规则。武装组织想要在这里活动,就必须向他们缴纳“保护费”。
政府的开发项目要想开工,同样也得先交一笔“进场费”,否则就会面临无穷无尽的袭击和麻烦。这套潜规则已经运行多年。马里部落牢牢控制着铜矿的运输生命线,而布格提部落则把持着山区的走私通道。部落的权力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这片土地,织就了复杂的利益纠葛。
“失踪”比子弹更可怕
面对此起彼伏的武装反抗,巴基斯坦军方的手段也愈发强硬。当美国国防部宣布向巴基斯坦追加20架F-16战机时,当地的部落民众只是冷笑,他们心里清楚:“这些战机将会用来轰炸谁,我们很清楚。”这种恐惧并非空穴来风。
2017年,军方为报复一次袭击,直接摧毁了400户民居,这种不成比例的报复,非但没有震慑住民众,反而激起了更深的仇恨。比轰炸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失踪”。自2000年以来,超过5000名俾路支人被安全部门秘密带走,从此人间蒸发。
今年2月,戈壁滩上发现了28具年轻人的遗体,他们双手被反绑,后脑有贯穿的弹孔。军方宣称他们是“恐怖分子”,但悲痛的家属却拿出了他们的大学毕业证书。在奎达市郊,一个名为“失踪人口营地”的地方,家属们的抗议已经持续了整整17年,成为这片土地上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
大国角力,谁在递刀子?
俾路支的冲突,早已不只是巴基斯坦的内部问题。在曼戈切尔袭击事件中,武装分子使用的美制M4步枪上,序列号清晰可辨。这些武器从阿富汗的坎大哈训练营被走私入境,单价甚至低至500美元。美军撤离阿富汗后遗留的大量夜视仪等装备,也通过黑市源源不断地流入武装组织手中。
卫星通话记录显示,在袭击发生前的48小时内,武装分子与印度官员有过频繁联系。一份今年4月泄露的印度研究分析局(RAW)文件,更是详细阐述了一项代号为“T-48行动”的计划。其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在克什米尔地区制造紧张局势,诱导巴基斯坦军队主力东调,从而为俾路支的武装袭击创造“安全真空”。
与此同时,美国特朗普政府在今年8月与巴基斯坦签署了一份协议,以30亿美元的贷款,换取了俾路支省储量惊人的页岩油开采权。这片估值高达6至8万亿美元的资源,最终巴基斯坦能拿到的,却只有90亿美元的分期贷款,并且开发完全由美国企业主导。流亡的俾路支领袖米尔·亚尔随即发布了一封长达12页的抗议信,揭露了这份协议的不公。
结语
中巴经济走廊的巨额投资,也成了冲突的靶心。俾路支解放阵线(BLA)发起的“英雄行动2.0”,在今年发动了71起袭击。他们用激光制导炮弹轰击港口的输油管道,炸毁博兰山口的铁路桥,甚至劫持载有450名乘客的火车。他们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军警,学校和通信塔也未能幸免。他们甚至用TikTok直播焚烧地契,将社交媒体变成了新的战场。
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77年前。1947年印巴分治,俾路支最大的部落卡拉特汗国宣布独立,但第二天就被巴基斯坦军队入侵。早在1893年,英国人划下的“杜兰线”,就已将俾路支族人为地割裂开来。这片土地拥有巴基斯坦45%的天然气和60%的煤炭,雷科迪克铜金矿的估值高达1.8万亿人民币。然而,苏伊气田1952年投产,天然气管道直通富裕的旁遮普工业区,而产气的村庄,直到2004年才用上自家的天然气。
资源没有成为祝福,反而成了诅咒。历史的旧伤、部落的权斗、大国的博弈、资源的争夺,所有因素交织在一起,让这片土地的血色循环,至今看不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