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两件事儿特别魔幻:一边是假院士阮少平被扒得底裤都不剩,一边是某网红直播约架被警察叔叔当场抓获。一个靠伪造“中国科学院院士”头衔混进高校医院指点江山,一个靠剧本演绎“为爱决斗”吸引百万围观。这年头,忽悠人的套路都分高端局和草根局了,但甭管穿西装还是穿裤衩,最后全在同一个坑里翻车——社会信任这堵墙,早被他们凿成了筛子。
假院士的“精英人设”为什么能骗人十年?
阮少平堪称诈骗界的“学术特长生”,造假都造出产业链了:从“中医世家传人”到“火神山医院政委”,从“民族品牌健康顾问”到“军校副校长”,头衔多得能凑一副扑克牌。他深谙社会对权威的“膝跳反应”——医院想蹭院士光环提升档次,学校需要“大牛”装点门面,酒厂巴不得专家站台卖货。只要PPT上P个院士证书,台下就自动脑补出“学术权威”金光闪闪的BGM,连查证都嫌多余。更讽刺的是,他连“阮顺堂”这种祖传老字号都能现编,中医药概念炒得飞起,愣是没人发现这“古法针灸”其实是“古法PS”。
真网红的“土味剧本”凭什么收割流量?
比起假院士的西装革履,网红们走的是“接地气”路线:广西小伙直播约架,剧本写着“为抢女友暴打情敌”,实际连拳头都没擦破皮;云南老铁更绝,直播互殴还能分饰两角,围观群众打赏的钱够买十箱云南白药。他们的财富密码就仨字:情绪杠杆。他们要么制造“老人被狗绊倒反遭嘲讽”的愤怒,要么炒作“助学金黑幕”的悲情,甚至把88岁死者家属的眼泪当成流量燃料。网友一边骂一边点关注,像极了看狗血剧时喊着“太假了”却死活不肯换台。
两种忽悠,一套底层逻辑
假院士和真网红看似不在一个赛道,但忽悠的核心都是“精准投喂”:
权威饥渴症症VSVS娱乐至死病:阮少平们利用的是我们对“院士”“教授”的盲目崇拜,就像给饿了三天的饥民端上一碗注水牛肉面——明知道汤里没肉,但闻着院士招牌的香味就迷糊了。网红们则看准了现代人的情绪缺口,把现实变成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真人秀,你骂得越狠,算法给你推得越欢。
监管的“慢半拍”效应:假院士能混进高校办讲座,是因为邀请方觉得“有头衔=有实力”;网红约架能演到警察上门,是因为平台默认“有流量=合规”。等真相大白时,骗子早赚够跑路了,只剩一地鸡毛让公众消化。
当信任变成奢侈品
这事儿最荒诞的结局是什么?假院士的假头衔能骗到真合作,真网红的假剧本能换来真金白银。我们一边嘲笑“怎么这种当都有人上”,一边在下一个热点里继续当韭菜。要破这个局,光靠事后打假是不够的。
机构得治治“势利眼”:高校医院别再看见“院士”就跪着递合同,查验证书比查快递单号还简单;平台该当“人肉过滤器”:别等主播掏出管制刀具才封号,算法识别“剧本”的技术早该升级了;咱们自己也醒醒,下次再看到“14岁中医神童”或“百万约架”,先问一句:这到底是事实,还是情绪供应商的定制套餐?
说到底,阮少平和约架网红都是镜子,照出的是整个社会的认知懒病。当权威变成皇帝的新衣,流量沦为狗血连续剧,信任体系可不就成了一场大型狼人杀——谁认真谁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