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看似寻常的军舰采购,却暴露了西方传统军工力量的尴尬境地,同时预示着亚洲主要工业国家在全球军事装备市场上地位的显著提升。在严峻的海上安全挑战面前,澳大利亚皇家海军近期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这项选择的影响力已远超单一装备更新的范畴,直接指向了全球造船业与地缘政治版图的深层变动。
澳大利亚的军事发展路径当下充满变数。特别是此前推进的“奥库斯”核潜艇项目,给澳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困境。新政府执政后,随即启动了一轮全面的国防战略审查。
审查结果显示,前任政府设定的造舰计划,已无法有效应对当前海域日益升级的威胁。澳方明确感受到来自近海的压力,中国海军的052D型和055型驱逐舰频繁在其周边海域活动。
这让澳方高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基于这些考量,澳大利亚对既有海军舰队规划进行了重大调整。
他们计划未来皇家海军主力舰队结构:维持三艘霍巴特级宙斯盾驱逐舰、六艘猎人级护卫舰,同时急需新增十一艘通用护卫舰。这些新舰被澳方定位为“次主力舰艇”,也正是此次国际招标的核心目标。
意料之外的选择
为满足新增护卫舰的需求,澳大利亚皇家海军随即启动了国际招标程序。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的梅科A200型、韩国的“忠南”级改进型、西班牙的F-100型护卫舰改进型,以及日本三菱重工的“最上级”护卫舰,都参与了此次激烈竞争。
最终,在8月4日,澳大利亚宣布选择了日本三菱重工制造的“最上级”改进型护卫舰。这份合同预计在2026年签署。
合同总价值高达100亿澳元,约合65亿美元,计划采购11艘“最上级”护卫舰。平均每艘舰艇的采购成本不到6亿美元。
在西方阵营的军舰采购中,澳方认为这个价格颇具性价比。然而,报价并未涵盖未来升级和后期维护费用。
据估计,到2030年以后,每艘护卫舰每年维护费用将达到3亿澳元。根据澳日协议,这些护卫舰将采取技术转让与本土建造相结合的方式。
首批三艘将在日本本土建造,后续八艘将由位于西澳大利亚的亨德森造船厂通过技术转让方式完成。这项安排预计将为澳大利亚创造大约一万个高薪就业机会。
这对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工业能力提升,构成了双重利好。
澳大利亚选定的“最上级”并非基础型号,而是经过特别改进的升级版本。其核心提升在于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发射单元从基本型的16个增加到32个Mk41,火力投送能力显著增强,达到国际新型护卫舰的主流水平。
舰体设计上,升级版的“最上级”排水量也相应增加,标准排水量达488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6200吨,甚至略超中国052B型驱逐舰的满载排水量。
该型护卫舰的另一突出特点是高度自动化。操作仅需约90名船员,在西方同类舰艇中效率高,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
其作战信息中心(CIC)设计独特,位于甲板下方并受装甲保护,即便遭遇命中也能保持较高生存能力。中心内环形屏幕设计,指挥人员能简洁高效协同作战。
武器配置方面,“最上级”护卫舰搭载西方主流作战系统。包括八枚反舰导弹、海拉姆近防导弹系统、一门127毫米舰炮及鱼雷发射管。
它还可以搭载海鹰反潜直升机,作战能力覆盖现代护卫舰的各项基本任务需求。动力系统方面,该舰采用英国罗罗MT30燃气轮机和两台柴油机的组合,性能稳定可靠,满足现代护卫舰的动力要求。
亚洲造舰新势力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造船工业在新舰建造速度上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自2019年首舰开工以来,三菱重工已为日本海上自卫队建造了八艘“最上级”护卫舰。
这样的建造效率已超越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基本能与中国054A型护卫舰的建造速度相媲美。三菱重工目前每年交付两艘“最上级”,并计划在几年内将产量提升至每年三艘。
根据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长期规划,到2032年,他们总共将建造12艘基本型“最上级”和12艘升级型“最上级”护卫舰。在全球造船产能排名中,日本按排水量计算位居中国和韩国之后。
但明显高于其他所有国家。随着其他西方国家造船业进一步萎缩,日本在对外销售海军舰艇方面将迎来更多机会。
当然,韩国在西方阵营中也保持着强劲势头。日韩两国正日益成为全球造船业的重要支柱。
此次澳大利亚的采购合同,不仅是日本有史以来在武器装备出口领域获得的最大订单。这更是继前两年向菲律宾出口搜索雷达之后,日本突破“和平宪法”对武器装备出口限制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这表明,日本正逐渐成为西方世界军工供应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结语
日本政界“向右转”的趋势日益明显,其在军事领域的政策和行动,无疑将为全球军事格局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对于中国,军工体系和整个工业体系建设上,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我们都已实现了对日本的全面超越并取得优势。
但是,面对日本军事工业的崛起及其对外军售的突破,我们仍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与关注,以确保战略上的持续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