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些被当作“配角”的部队,谁能想到最后竟然成了咱们军队的顶梁柱?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三支原本不被看好的偏师,硬是凭着一股狠劲儿,从“小透明”一路杀成了绝对主力。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朱老总的800勇士,从炮灰变传奇
南昌起义打完之后,形势那叫一个糟糕。国民党的追兵跟疯狗似的,到处围追堵截。当时的决策层一琢磨,得赶紧撤,主力部队赶紧南下找个安全的地方重新组织。
不过这一走,总得有人断后吧?于是朱德和周士第就被安排了这个“苦差事”——带着3000人在三河坝拦住追兵,说白了就是让他们当炮灰,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你说这算啥?明摆着就是让他们去送死嘛。当时谁都觉得,这3000人估计是回不来了,能拖住敌人一阵子就算完成任务了。
结果呢?三河坝这一仗打得那叫一个惨烈。敌人一波接一波地冲,朱德他们死守阵地,硬是把3000人打到只剩800多。按理说,这时候早该散伙了,谁还有心思继续打仗?
可朱德不一样,这老爷子硬是带着剩下的800来号人,一路摸到井冈山,和毛主席的部队汇合了。这800人后来成了红28团的骨干,你知道红28团有多厉害不?那可是红军里最能打的王牌部队!
反观当初的“主力”呢?南下的那支大部队,损失过半不说,剩下的人也是人心涣散,没多久就散得差不多了。这事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真正的主力垮了,反倒是这支“炮灰”成了顶梁柱。
粟裕的400残兵,硬生生打出一片天
到了长征的时候,又来了一出类似的戏码。红军主力要南下长征,总得有人在北边搞点动静,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吧?这个“背锅”的任务就落到了粟裕他们红七军团头上。
说得好听是“北上抗日先遣队”,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去“引火烧身”,当诱饵。领导的原话是让他们“去做个引子”,这话听着就不是要你们建功立业的意思。
粟裕当时心里肯定也明白,这就是让他们去牺牲,为主力部队的转移争取时间。可这小子厉害就厉害在这儿,明知道是去送死,照样二话不说就去了。
结果这一去,红七军团被打得七零八落,最后只剩下粟裕带着400多号人突围出来。按常理说,400个人还能干啥?早该找个地方躲起来算了。
可粟裕偏不信这个邪。他带着这400来人在浙南山区打游击,硬是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站稳了脚跟。后来这支部队发展成了华东野战军一纵,也就是后来的第二十军,那可是响当当的主力部队!
徐帅的6万杂牌军,一战成名天下知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在山西指挥的部队更是典型的“二流货色”。6万人听起来不少,可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地方武装临时拼凑起来的,装备差得要命,重武器更是少得可怜。
说句不客气的话,这支部队就是个“杂牌军”,战斗力和正规的野战军根本没法比。连毛主席都知道徐帅这边条件艰苦,所以对他的要求也不高,晋中战役能干掉敌人一两个师就算完成任务了。
可徐向前这人就是不服输。他明知道自己手下这些兵不算精锐,可该打的仗还是得打,而且要打出个样子来。
结果晋中战役一打完,所有人都傻眼了。徐帅的这6万“杂牌军”,硬是把阎锡山的10万大军给收拾了,光是正规军就干掉了8个整旅!
毛主席听到战报都忍不住感叹:“你们还不到六万人,一个月消灭阎锡山十万,这是怎么打的?”
这一仗过后,徐向前的山西部队彻底翻身了,从不起眼的地方武装直接升级成了第18兵团,成了解放军的主力兵团。
偏师逆袭的秘诀到底是啥?
你说这三支部队为啥能从“炮灰”变成“王牌”?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别人把他们当偏师,他们可从来不把自己当偏师。交给他们的任务,不但要完成,还要超额完成。
朱德的800人,本来就是让他们去拖延时间的,结果他们不但完成了任务,还保存了革命的火种。粟裕的400残兵,本来就是当诱饵的,结果人家硬是在绝境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徐向前的6万杂牌军,本来就是让他们打打配合的,结果人家直接把主角给抢了。
这就是咱们军队的精神!不管你给我什么样的条件,不管你对我有什么样的期望,我都要拼尽全力干出个样子来。哪怕是当炮灰,也要当个最优秀的炮灰!
现在回头看,这三支“偏师”的逆袭,其实揭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强者,从来不会因为外界的不看好而自暴自弃,反而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你觉得还有哪些“偏师逆袭”的例子?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