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同为中野元老,陈赓杨勇稳居一线,陈再道为何被调往后方?
产品展示
同为中野元老,陈赓杨勇稳居一线,陈再道为何被调往后方?
发布日期:2025-08-06 02:14    点击次数:104

每一支野战部队,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有将领逐渐跟不上步伐,中原野战军自然也不例外。

掉队并不代表能力不行,多数是在指挥作战方面存在短板,而在其他领域依旧是顶尖水准。今天文章的主角便是这样一个例子。

一、中野四大元老

晋冀鲁豫军区最初的基本构成包括太行、太岳、冀南三个二级军区,后来杨得志带领的冀鲁豫军区也被划入其中。

这四个军区先后组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其中,太行军区由129师师部直接管辖,其核心将领可以看作是副司令员王树声。

所以,中野四大元老通俗来说就是王树声、身兼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和386旅旅长的陈赓、冀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

和其他三位比起来,陈再道的综合能力明显要弱一些,但在抗战时期,刘伯承、邓小平首长对他还是十分信任的。

陈再道回忆,他到冀南时只带了七个连,却迅速打开了冀南的抗日局面。徐向前副师长曾到冀南短期指导过一年,陈再道从中收获很大,之后便由他负责冀南地区的作战和根据地建设。

1940年4月黎城会议进行整编,刘伯承、邓小平首长开展了八路军史上绝无仅有的游击队大整编,把各军区各县的武装力量统一编为6个野战旅,也就是新4、7、8、9、10、11旅。刘邓首长决定,由冀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统一指挥新4、7、8、9旅的作战。

这次过于大胆、打破常规的正规化建军行动,一年后被军委叫停,各野战旅部队以团为单位被拆分,重新划归各二级军区。

从这件事能够看出,至少在抗战时期,陈再道的作战指挥能力是得到刘邓首长认可的。

野战部队拆分后,新4旅的771团(当年旅长带出的386旅两个主力团之一)仍然留在冀南。

此时129师的几支主力作战力量中,陈赓以772团为基础重新扩充的386旅(后来由王近山担任旅长)、陈锡联以老385旅余部为骨干重建的新385旅(以769团为核心),再加上冀鲁豫的教3旅和陈再道的冀南部队,仍然可以看作是四大主力。

因此,抗战胜利后组建新的野战纵队时,陈再道当之无愧地担任了2纵司令员。

必须承认,陈再道当年的作战指挥能力相当出色。后来在大别山名声大噪、震慑江汉的王近山(王疯子),其实是陈再道名副其实的后辈。

1945年底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2纵,编制为第4、5、6旅。此时的2纵部队都是后来不断扩充、新建和升级的军区部队,原来的核心主力771团已经开赴陕甘宁,之后编入了西野6纵。

陈再道刚担任2纵司令员时,在上党战役、邯郸战役中都是主力,延续了抗战后期的优良作风,攻坚和机动能力都很出色。晋冀鲁豫野战军组织过几次集团行动,陈再道多次担任多个纵队统一作战的总指挥,在刘邓首长心中有着不低的地位。

包括在鲁西南龙凤大战中,面对第五军的强硬抵抗,陈再道的指挥虽然有些许不足,但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成功阻挡了第五军,使胡琏和邱清泉无法会合。

直到南下大别山前,2纵和其他纵队没有明显的差距,转折点发生在羊山集战役。

二、掉队转折点

羊山集战役是刘邓大军南下途中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规模甚至超过了龙凤大战,对双方参战将领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有的人在艰苦作战中表现突出,地位逐渐上升;有的人却没能通过考验,暴露了自身的短板。陈再道显然属于后者。

羊山集战役是一场遭遇战,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后急于南下,不像陈粟在孟良崮作战时那样基本以逸待劳,有着基本的物资和心理准备,部队也不怎么慌乱。刘邓大军渡河南进,与王敬久兵团的3个整编师正面相遇,尽管敌军各师除整66师外也没有充分准备,但战争大多处于双盲状态,还是对刘邓各主力纵队造成了一定影响,打乱了原本全力南进的部署。

尤其是宋瑞珂在羊山集固守,蒋介石、陈诚把这看作是鲁西南最后的决战,认为只要刘邓无法突破宋瑞珂的防线,就是战略上的失败,这一判断是比较准确的。即便毛主席亲自致电刘邓,指出南下是首要任务,打不下羊山集也没关系,但刘伯承坚持认为,不打掉这个拦路虎,就无法顺利南下,于是坚决调整部署强攻羊山集。

所以,刘邓麾下的1、2、3、6纵在遭遇战中,充分展现了平日里养成的战斗力。

杨勇、王近山率领1、6纵在六营集、独山集等地作战,采用围三阙一的战术,干净利落地歼灭了整编32师和整编70师。但2、3纵进攻羊山集时,战术却显得有些呆板。

2、3纵协同作战,有不少细节值得研究。

陈再道在回忆录中没有明确谁是统一指挥,但从一些线索来看,应该是陈再道略占主导,陈锡联也多次表示是配合2纵作战。

大致前期的进攻部署,由陈再道和陈锡联商议后,以陈再道为主向刘邓汇报,野战军指挥部直接确定作战部署。

但这个进攻部署比较粗糙,缺乏重点,没有像杨勇、王近山那样巧妙地调动和利用敌军心理,而是直接两面进攻,全面展开。

据参战的国军整66师参谋处作战科中校科长朱明安回忆,刘邓大军到达后,没有进行试探性攻击,就展开阵势挖掘战壕,部分战壕挖到了羊山集外围50米处。

国军方面认为交通已经被完全阻断,无法突围,再加上蒋介石、陈诚想以羊山集为依托,再打一次中心开花战术,把刘邓大军拖在鲁西南,宋瑞珂于是决心死守。

2、3纵凭借血气之勇和兵力优势强行进攻,正好中了整66师的圈套。整66师是陈诚的嫡系部队,装备精良,军官进取心强,不是普通二流部队能比的,士兵也有较高的战术素养。双方兵力全面展开硬拼,更有利于国军发挥火力和战术优势,我2、3纵强攻多日也没能奏效。

激战中2纵干部和战斗骨干伤亡惨重,基本上都是因为进攻方式鲁莽造成的。从陈再道回忆的一个细节中,能看出我军进攻战术的粗糙。

6旅18团攻入羊山集街中时,被一个地堡挡住了去路,部队多次进攻都没能成功。团长李开道命令1连连长刘茂盛打掉这个地堡,2班战斗小组姜金城、于树贞冒死冲到地堡口,因为没有好办法,竟然想直接从射击孔夺敌人的机枪。

笔者看到这一细节时,不禁对两位奋不顾身的勇士肃然起敬,同时也为2纵战术粗糙、进攻鲁莽感到惋惜。不知道这两位勇士最终的下落如何。

18团干部伤亡较多,仅营级指挥员就牺牲了好几人,1营指挥员只剩下一名教导员,营长、副营长、连长、指导员、副连长等全部牺牲了。

此时蒋介石强令各地部队向羊山集靠拢,刘伯承也心急如焚,命令陈再道和陈锡联到一线查看情况。

陈锡联观察后,提出了重新调整部署的建议,经过刘邓批准后再次进攻,最终攻克了羊山集。关于陈锡联的具体部署,以后在讲述陈锡联时再详细说明,这里暂时不多说。其核心是调整攻击方向,有重点地进攻,而不是围死之后猛打。

战后统计伤亡情况,2纵团以上干部伤亡19人,营级干部伤亡32人。2纵共有9个团,每个团按6名团以上干部(团长、政委、副团长、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计算,共54人,伤亡率达到三分之一,确实过高了。

2纵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之后千里挺进大别山,一路上缺衣少食、没有粮食和弹药,始终没能得到补充。

三、长线竞争靠什么

挺进大别山后,2纵的作战历程大致如下。

1947年9月,2纵与整编58师、48师在豫南商城、固始一带交战,掩护大部队在大别山皖西、鄂东地区展开。战果有限,只歼灭了整58师一个团,主要起到战略牵制作用。但此役代价不小,6旅副政委彭学桂不幸牺牲。

10月,陈再道指挥2纵和1纵的一个旅,围攻国军整58师的新10旅,歼灭了其大部,没能全部歼灭。

同月底,参与高山铺战斗,与其他主力部队协同作战,歼灭整40师1.2万余人。

之后,2纵留在大别山区承担牵制任务。

1948年2月转出大别山后,2纵多次作为配合部队,参与了宛西、宛东等战役。

宛东战役中面对老对手整58师,2纵竟然无法独自解决这个仅有两个整编旅的滇军杂牌部队,直到华野宋时轮的10纵协同作战,才勉强歼灭其师部和1个旅,共歼敌6000余人。

由此可见,“姑娘纵队”的说法并非没有根据,此时2纵的战斗力远不如1945年底刚组建时。

到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时,中野全力围攻黄维兵团,陈赓、杨勇、陈锡联、王近山等主将都在拼死与黄维作战,2纵却被调至东线协助华野6纵牵制阻击李延年兵团。

革命工作没有高低之分,但战斗任务有主次之别。到了这一步,2纵的战斗力薄弱已经无需多言。

1949年1月中野整编为二野,陈再道被调离一线作战部队,担任河南省军区司令员。当然这并不是赋闲,河南省军区是二野南下的大后方,确实需要一位有经验、有威望的将领镇守。

陈再道极力反对,认为陈赓、陈锡联、杨勇都当了兵团司令,比自己年轻的王近山都成了副司令,为什么自己要去后方。刘邓首长亲自给他做思想工作,既教育又劝导,他才不得不接受。

笔者向来注重分析将领的长期发展规律,对陈再道后期突然掉队的情况一直很感兴趣。

总结陈再道上将的战斗经历,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作战模式。陈再道当年抗战在冀南作战,包括内战初期在鲁西南作战,都处于打打停停的状态。陈毅曾听刘伯承称赞陈再道有“再道之勇”,他确实是进攻时不顾生死的将领,这一点和王近山有些相似,但和王近山相比,缺少敏锐的判断力。

在有根据地依托、有作战间隙休整的情况下,他能打得很好,尤其擅长不需要一次性歼灭全部敌人的战斗。这正应了“狂风不终朝,暴雨不终夕”的道理。陈再道擅长猛打猛冲,但攻击的持续性不强,在关键时刻拿出有效策略解决关键敌人的能力不足。

这一点他稍逊于王近山,和陈锡联相比差距更大。

-其二,战术粗糙而莽撞。

内战初期有这样的问题可以理解,但经过鲁西南诸战的锻炼,其他纵队都在不断进步,尤其是王近山进步迅速,杨勇也逐渐变得全面,而陈再道仅靠勇猛作战,就渐渐跟不上了。

为什么连整58师这样的杂牌部队都无法解决?为什么2纵没能打出解放宿县、襄阳这样的精彩战役?其他如3纵、6纵在大别山也有较大损失,但关键时刻总能发挥作用。2纵除了勇猛,实在没有其他过人之处。

长期跟随刘伯承,却没能学到刘帅最重视的正规化军事理念,连基本的“近朱者赤”都没做到,难怪刘邓首长会果断将他留在后方。

没有人能依靠一成不变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任务。只有勇于跳出舒适区,才能更好地立足。

陈再道将军1949年初退出一线作战部队,并不是什么坏事。否则,带着这样明显的短板,如果日后到了朝鲜前线,他遭遇的挫折恐怕会比宋时轮、王近山更大。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