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下半年,上海近海,福建舰海试进入密集阶段;随后,官方视频里出现了歼-35从甲板电磁弹射起飞的画面。这一下,把九年前的一句豪言拉回台前。2016年,微博用户“船人老姚”说“中国航母要是用上电磁弹射,我直播吃翔250克”。当时他很狠,语气很冲,还自称懂行。结果,九年后画面来了,人却不见了。
先把那年的争议摆清楚。2016年,辽宁舰在练手,山东舰还没下水,福建舰只是传闻。很多人心里打鼓,觉得国内这块难。老姚说自己学船的,认定中国连蒸汽弹射都够呛,更别提电磁。因为这个,他在微博上和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对喷,最后放下“毒誓”。
这句话被无数人截图保存,然后成为一个公开的“见证”。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网上的掰手腕很激烈;第二,大家确实盯着航母这件事。再说技术当年确实难,外界怀疑并不稀奇。问题是,话说出去了,就留在那儿。
回到现实进展。2024年5月,福建舰首次海试,这是新华社报道的时间。接着几轮海试推进,甲板动作越来越熟练。下半年,央视与海军发布多段视频,歼-35、歼-15改进型从福建舰弹射起飞。甲板勤务、回收流程也同步展示。
这里插一句简评。电磁弹射不是一个硬件块,它是一套电源、控制、软件、甲板组织的整体协同。美国福特号前期折腾了很多年,国会也多次挑刺,相关公开听证都有记录。中国这次是从零起步,直奔稳定投用,时间线压得很紧。外媒才会用“major breakthrough”这种词。
再看机型。歼-35是第五代隐身舰载机,这是公开口径;它在福建舰上弹射起飞,是首次公开画面。歼-15T也完成弹射,这是重型打击的主力。空警-600多次在福建舰甲板滑行与系留,外媒如The War Zone据此判断其弹射测试已有进展,但官方完整起飞画面尚少。这几件事连起来,说明航母作战链条在往实战靠拢。
有人拿美国对比。美国F-35C早已在尼米兹级上形成部署,但在福特号首航并未搭载,后续也未常态化编入,这点从美海军公开编队名单能查到。同样,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经历了较长调试期。这么说不是比高低,而是看各自的节奏和取舍。中国这次选择的是先把关键环节一起推上去。
争议之外,还有人事。观察者网视频报道,“船人老姚”因在平台公然攻击诋毁侮辱海军指战人员,被禁言并扣除近期全部收益。这是平台处理结果。网络有边界,拿国防当流量,不是好主意。同样,他当年的“赌约”是个人行为,没人会真拿它当指标。
再说工程。电磁弹射关键在重复、稳定、可维护。视频里,舰员口令一致、动作标准,起飞流程连贯,甲板轮胎痕迹密集,说明训练不是一天两天。还有一点,彩色甲板标识和调度旗语清楚,体现的是组织能力。这些细节,外媒也抓到了,然后给出了较高评价。
然后是产业链。要把电磁弹射跑顺,需要大功率电源、可靠控制、耐用滑块、抗海况软件,哪一环掉链子都不行。国内这几年相关专利、型号测试在公开文献里能看到零碎记录。因为这个,很多人把“福建舰就是演示”的说法放下了。结果是,实战前夜的状态越来越像真章。
网友关心的不止技术,还有面子。有人翻出老帖问人在哪儿,这是情绪释放。更重要的是,大家开始把注意力放到“还能做什么”。同样,军工圈子里也更愿意把话说到“怎么用好”,而不是“能不能做”。这说明信心在回升,但也要防止吹牛。
把视野拉回国际。航母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海上看风景,它要进出远海,要和对手下棋,要和盟友配合,要看补给和维修。福建舰的这些基础动作已经跑起来,下一步就是更长航程、更复杂科目。这时候,掰手腕是细活,不是喊口号。
还有一个现实点。外部对中国军工的看法在变化,怀疑有,认可也有。英文媒体的关注增多,是常态。关键是,国内别因为外部夸两句就飘,别因为外部质疑就怂。工程还是要按节点做,海试、飞行、维护,一项项压实。
回看那句“250克”。它的存在,提醒我们狂言留痕,工程留证。这九年里,网上吵了很多回,工程队伍也干了很多回。最终有画面、有动作、有流程,才是硬碰硬。最好把注意力收回到甲板和机库。
写到这儿,我们也该给读者。军工不是一锤子买卖,它是长期积累。福建舰的出现,说明这条路在继续。下一步要看编队演练,要看跨区航行,要看长期保障。这才是决定“能不能打、打得稳”的东西。
黄昏时分,上海江面起风,福建舰甲板灯带逐个亮起,两名甲板长挥旗,一架歼-35贴着安全线滑入位,弹射车锁定,舰员齐声报数。画面定格在起飞那一瞬,喷口火光压住海风。下次,我们会在外海看到更完整的舰载机体系轮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