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与俄罗斯的这场隐秘较量,真正目标并非乌克兰
9万兵力、50多艘舰船、1100多辆战车横跨大西洋,北约冷战后最大军演的背后,藏着一个被刻意忽略的真相。
2024年1月,北约启动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坚定捍卫者2024”。 9万名军人、50余艘舰船、1100多辆战车从北大西洋向东翼延伸,直指俄罗斯边境。 与此同时,俄罗斯总统普京视察了加里宁格勒飞地,这个位于立陶宛和波兰之间的“楔子”,成为俄方应对北约东扩的前哨。
这场看似针对俄乌冲突的演习,实际勾勒出欧洲地缘政治博弈的深层脉络。
01 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
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战场陷入奇特的僵持状态。 双方在顿巴斯地区形成了一条绵延1000多公里的防线,由龙牙、路障、地雷和战壕组成的纵深防御系统,让军事推进变得异常困难。
在顿巴斯战线,许多城镇易攻难守,常常几易其手。 巴赫穆特战役中,双方投入大量兵力经过长达9个月的激战,俄方最终宣布夺取该地,乌军则被迫撤离。 这场战役因此得名“绞肉机”,揭示了消耗战的残酷本质。
乌克兰方面面临军费不足、武器弹药短缺和兵力紧张等多重挑战。 美国受国内党派斗争影响,已暂时中止向乌方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 而俄罗斯则凭借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的优势,在消耗战中逐渐占据上风。
这种僵持状态背后,是典型的安全困境。 双方都将对方的安全诉求视为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导致难以达成妥协。 冲突越持久,损失就越大;损失越大,越难以妥协。在任何一方看来,妥协都意味着前期投入和牺牲血本无归。
02 北约东扩的战略挤压
要理解当前危机,需回顾冷战结束后的欧洲安全架构演变。 1990年代以来,曾是冷战阵营对抗工具的北约不仅没有解散,反而不断扩张。
到2004年,北约成员已囊括众多中东欧国家;到2024年瑞典加入后,其成员数量已由冷战结束时的16国增至32国,翻了一番。 这一扩张使北约的势力范围从西欧、南欧和中欧逐渐扩大到东欧和东南欧,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对俄罗斯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包围圈。
俄罗斯历来将乌克兰视为其战略缓冲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失去乌克兰,意味着俄罗斯西南方向的战略纵深被大幅压缩,核心经济区和政治中心直接暴露在北约面前。 这正是普京政府反复强调的“战略红线”。
2021年12月,俄罗斯公开提出俄美安全保障条约草案,要求北约不再扩大,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双方不在可打击到对方的区域部署中短程导弹。 然而,美国和北约明确拒绝了俄罗斯的核心诉求。
03 战争形态的彻底改变
俄乌冲突展现了现代战争的革命性变化。 无人机成为战场主角,让传统的坦克优势不再明显。 在地面战场,无人装备使机械化战争时代的主角损失惨重;在海战场,也多次上演“老鼠咬死大象”的剧目。
乌克兰利用星链系统获得优势,曾一度让俄罗斯如坐针毡。 俄罗斯则迅速调整策略,用无人机补齐短板。 这种技术上的相互适应与反制,体现出信息化战争的高度动态性。
俄军“营战斗群”的编制在实战中遭到彻底否定,而双方对弹药尤其是大口径炮弹的巨大需求,改变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军工生产体制。 战争形态的演变迫使各国重新审视自身的军事战略和装备体系。
远程精确打击成为重要作战手段。俄军不断使用高精度远程武器,袭击乌境内军工生产企业和弹药仓库等重要目标;乌军则频繁利用无人机和多管火箭炮等武器袭击俄境内目标,双方相互打击范围远远超出乌东地区。
04 各方战略利益的角逐
俄乌冲突表面是俄乌两国之间的对抗,实则是俄罗斯与北约的地缘战略较量。
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明确:阻止北约进一步扩张,重塑东欧安全秩序,巩固国内政治稳定。 通过“反西方”叙事强化民族主义,转移国内矛盾如经济停滞和腐败问题。 俄罗斯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一直笃信势力范围或缓冲区,认为作为大国必须有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及中亚各国的“势力范围”。
美国的战略考量则更为复杂。 一方面,通过长期战争消耗俄军力,已向乌提供超750亿美元军事援助;另一方面,战争促使德国、瑞典、芬兰等国家增加军费,芬兰2023年正式加入北约,强化了北约的凝聚力。
更深远的是,美国希望借俄乌冲突巩固西方联盟,为未来可能的台海冲突做准备。俄乌冲突已成为美国全球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欧洲国家处境尴尬。 德法等国曾依赖俄罗斯廉价能源在国际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冲突导致双方经济联系被切断,欧洲工业品竞争力下降。 欧盟在战后秩序安排中被边缘化,俄罗斯已明确表示在乌克兰战后利益分配问题上,欧盟将毫无话语权。
05 能源与经济的暗战
能源战是俄乌冲突中容易被忽视但影响深远的一环。 长期以来,俄罗斯向德法等欧洲工业强国出口廉价能源,德法则利用这些能源发展汽车产业、精细化工、电子电器等优势产业。
美国极力鼓动的冲突,导致德法等国弃用俄罗斯油气资源,俄罗斯与欧洲工业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几乎被彻底切断,广义的欧洲经济一体化遭受严重打击。 欧洲工业国由于失去了廉价能源,其工业品竞争力下降,并有可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被中美甩开更大差距。
更让欧盟雪上加霜的是红海危机的爆发。 世界上最主要的集装箱航线亚欧航线受阻,进一步冲击欧洲经济。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削弱了欧洲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使欧盟成为俄乌冲突的经济牺牲品。
美国则从中获得显著经济利益。 军火和能源出口猛增,同时进一步巩固了美元作为全球避险货币的地位,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俄乌冲突已成为美国重塑全球产业链和能源格局的战略契机。
西方军工企业的生产线正加速运转,而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已转向东方。 欧洲国家在失去廉价能源后,工业竞争力持续下滑。 德国汽车产业、法国航空航天业都面临成本激增的困境。
俄罗斯与欧洲工业国家之间长达数十年的经济联系几乎被彻底切断。 战后欧洲安全架构的重塑,已将欧盟边缘化。 俄罗斯明确表示,在乌克兰战后利益分配问题上,欧盟将毫无话语权。
这场冲突早已超越俄乌两国之争,成为大国博弈的棋盘。各方在战场之外的较量,可能将重塑未来几十年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