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个世界上“被误会的老东西”,还真不少。
有人见过初代《宝可梦》游戏里的那一排排大块头盒子吗?
问十个老玩家,绕不开这道送命题:
“喂,你说,那屋角落里摆着半人高的庞然大物,到底是什么鬼玩意儿?”
咱小时候盯着像傻子,没认出个门道来,有人说是空调,有人说可能是垃圾桶,甚至还有人觉得根本就是装饰而已。
不过呢,谜底揭开的那一刻,说实话,脑子被爆锤了一下——鬼知道任天堂这么早就在给我们科普“半世纪前的电脑”!
想想也是哈,咱们每天手机电脑不离手,可扪心自问,谁脑子里的“电脑”形象真的是现在眼前的小薄片?
仔细回想总觉着,“computer”这个词蹦出来,不知怎么地,脑海里还有点老气横秋——那种巨大金属壳、嗡嗡作响、灯管眼花缭乱的怪东西,才配叫“超级计算机”,有点钢铁侠老爹当年鼓捣的味道。
至于现在的小破本,看起来倒像是给中年大叔打麻将的电子玩具了,别杠我,说出真心话不容易。
不过,话又得翻回原点,为什么《宝可梦》初代的场景设计会混进“神秘大机械”,半拉子冰箱似的摆着,让多少人一脸懵圈三十年?
难道说,童年记忆里那些格格不入的“灰盒子”,就是“过时科技”的幽灵?
说老实话,谁也没想到,日本网友最近这一场“考古揭谜”热潮,居然炸开了一罐陈年往事。
有个网友叫もじゃ子,就在X(咱都懂,推特的新马甲而已)上顺手“艾特”了下,附上初代《宝可梦》游戏画面一截,说:“等一下!难不成,这些老家伙其实就是传说中的古董级电脑?像你们照片里那样,站冰箱似的?”
结果评论区哗啦啦炸开了锅,说认空调的有,说认垃圾桶、喇叭的也不少,甚至还有回锅的老宝可梦玩家一脸郁闷:
“我好像上了一课,这玩意我一直当成大型垃圾清理器,还以为细节还原生活气息。”
最妙的是,那些一直以为自己阅历丰富,自以为玩游戏从未疏漏细节的大佬,也竟然“阴沟翻船”了——人到中年,才发现童年游戏里最不起眼的角落,实际上藏着半个计算机发展史的小段子,现实是不是有点魔幻?
换句话说,三十年前的“神秘机械”,本质上是技术更迭的最好见证。
你想想,当年咱们的父辈,仓皇间见到的电脑,哪有现在这般轻薄?
嘴里说着“计算机”,心头默默把它跟公司“主机房”里那玩意划上等号。
挑高的空间里,一排排巨无霸主机“咔嚓咔嚓”地吐带子,操作员进进出出。
那时候,家里能有一台随身听,简直奔着土豪路上走。
至于电脑?别说家用机,连办公室见都得算老板看心情。
现在孩子们人手一台平板的日子,那会儿就是星际旅行——想都不敢想。
挺好玩的一点是,时光荏苒技术飞跃,可人们对“高科技”的刻板印象就像窗口卡死的XP桌面壁纸——改不了。
有网友感慨:
“我虽然知道有磁带电脑,但小时候看到宝可梦里那机械疙瘩,还是觉得像是电风扇。真的有人小时候懂得这是啥吗?”
梦回童年,其实咱们玩GameBoy,早已被许多奇奇怪怪的屋内物品给整迷糊过。
别说,咱还真习惯了“默认无视”,反正不跟剧情、玩法打交道,也没人提醒你查。
“我一直以为那是存储点的小铁箱,还以为用来存怪兽。”
“我还真当它是背景装饰,谁要去挨个点调查啊?”
其实吧,这种“误会梗”说到底,也反映了时代变迁里的“认知代沟”。
拿初代宝可梦设计说事,那时所谓“高科技”外壳,就得长得结实——有点像家用冰箱那会儿还叫“电冰箱”一样。
任天堂那帮人,估计也是照着当年现实参考图搞的,没想过会让后人蒙圈到三十年后还在网络发帖考证。
你再对比现在的苹果、华为、三星啥的,连主机都朝着“隐形散热孔+超薄机身”冲刺。
再对照一下,从咱们那个“互联网伊始”的年月,觉不觉得科技的审美也跟着兜了个大圈回来——从张扬的功能性,到轻盈的外观,从工业风拉回极简软萌,时间轴像挂在了弹簧线上,来回弹。
有意思的还不止这些。
你看看老电影里的“高级实验设备”,不都是类似的盒状、层层堆叠,看着满满的压迫感和悬疑气氛?
咱小时候家长领着去新开的百货公司参观“电脑教室”,人家那主机上的磁带正滴滴作响,灯一亮一灭,说不上来为啥,就觉得特高大上。
那种科技带给人的神秘感,是现代电子设备再怎么升级都补不回来的。
你说对不对?
其实“高科技”的形象,也沦为了“回忆杀”一环。
有人会不会好奇:
“既然初代宝可梦的那些家伙儿真的是磁带电脑,干嘛不改成更直观、大家一眼就认得出的外形?”
这问题挺有意思。
要我说,其实就是每一代人对“科技”的想象力,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佬,提“超级电脑”不用解释,封面画的都是一排冰柜,你说这是“世界最强大脑”,大家点头。
现如今,要是再用那种大机器画封面输了,分分钟被吐槽审美老古董,“土到掉渣”都不嫌多。
反而你要让AI画出一个“未来电脑”,估计还会参照些“机械流+复古风”,玩点年代连环梗。
哎,这就很有意思了。
科技飞速狂奔,认知却在原地迷路,难怪有人把30年前的旧装置错认成日常垃圾桶。
反过来讲,这要不是网络魔法聚众答疑,谁会去考古初代宝可梦背景像素里那团灰不溜秋的大机箱啊?
能玩懂游戏,不一定能看懂细节,有时候真的得靠一茬又一茬的新网友合作,才能把冷饭炒到香到发光。
其实,不只是宝可梦,多少经典影视、游戏里的场景都被误解过。
比如小霸王学习机,当年多少人寒窗苦读把它当作“唯一合法打电玩道具”,长大后才懂那就是台改版红白机,咱一点都没逃出“电子产品误区”。
再比如男主角房间里的“台式电话”,现在再放回屏幕前,小孩都找不到拨号孔,张口就问这玩意儿能拍短视频不?
再看咱们那会儿,谁不是被“高科技”这三个字唬得五体投地?
冷冰冰的机器背后,是一段又一段“盲区错认史”。
读到这里,你还信那些“误会梗”只是个例吗?
说穿了,这玩意就是技术更新和大众想象合谋撑起来的玻璃罩子,里面转着半个世纪的潮流轮回。
“30年谜团”,其实也是一场跨时代的自嘲:
昨天还在办公室为一块硬盘发愁,今天可能已经吐槽某款折叠屏“太厚太重”;昨天为《宝可梦》里神秘大铁箱脑补存神兽的奇特故事,今天原来它只是一台早已被历史丢下的磁带电脑。
别说,挺浪漫的。
追究到底,咱们认知里的“科技感”,永远离不开“时代理解力”。
只要有新生代,就永远有“像不像真的”“这不会是啥吧”的疑问,“误会”反倒成了链接过去与未来的小桥。
技术变了,设备瘦身了,误会梗没变,大家伙还能在互联网上哈哈大笑,这才是了不起的事。
下次要是谁再问:
“你小时候玩宝可梦,认出房间角落那大块头是啥没?”
你大可自信回击——
“谁能想到啊!那是时代的‘谜题’,不是我一个人‘愚蠢’!”
话说回来,这种跨时代的“误会”,你碰上过吗?
留言聊聊,你童年误解的“高科技”是啥?
咱来一起考古考古,或许还能挖出那些年共同踩过的时代坑。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