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美贸易这档事儿,早在2018年就开始闹腾,到如今已经到了2025年,仍然没有平息的迹象。特朗普第二次上任不久,就又开始亮出关税“大棒”,以芬太尼为借口,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不断加征关税,从原来的基础上再增加10%甚至更多,到了4月份,整体关税水平一度冲到54%。
中国方面也没有坐以待毙,商务部和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迅速做出反应,对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加征了额外关税,比如大豆、玉米和猪肉,这些货有的被加到10%,有的到15%。
这一下子让中国企业对买美国大豆的兴趣大打折扣,原本预计2024年中国会从美国进口2213万吨大豆,几乎占了美国出口的一半,现在看来,这笔订单很可能要彻底取消了。
为什么说中国已经下了决心呢?因为数据摆在那儿不假。据巴西咨询公司Safras & Mercado的报告显示,中国的进口商已经提前确认了9月份800万吨和10月份400万吨的巴西大豆供应量。
这两个月正好是美国大豆出口的黄金时间,通常从九月开始,一直到下一年的一月,这段时间美国豆农都靠这个窗口赚不少钱。不过,现在中国的企业一份美国订单都没下,全都转向南美了。
这不是一时的冲动,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在2024年的总进口量达到了1.05亿吨,其中美国的份额原本就不算太高,巴西的进口量达到了7465万吨。加征关税之后,美国大豆的价格竞争力大减,中国企业自然会倾向于选择更划算的巴西货。
美国方面的出口情况简直令人担忧。到2025年7月24日,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出口商们只卖出了300万吨大豆,创下了过去20年的最低纪录。仓库里堆满了豆子,让农民们都愁眉苦脸。美国大豆协会的官员弗吉尼亚·休斯顿直言不讳地表示,美国的大豆比不过巴西,没有哪个市场能比得上中国庞大的需求量。
英国卫报采访的农场主布赖恩·哈巴奇也说,连续的降雨和虫害让产量本来就受影响,现在订单又没了。每年出口的830亿美元农产品中,挺大一部分都卡在中国这里。如果中国不买美国大豆,豆农们就得自己想办法扛着这些收成过日子。
特朗普一觉得形势不妙,8月10日深夜就在Truth Social发帖,要求中国把大豆订单翻四倍,还说这样能缩小中美贸易逆差,能提供更快的服务。结果消息一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立刻上涨了2.8%,刷新了四个月来的最大涨幅。
专业人士认为,这个目标难以实现,毕竟中国已经在推动与巴西的长期合作关系。到2025年晚些时候,中国的技术代表团计划前往巴西进行考察,推动双边协议的签订,互认农产品的环境认证和可追溯体系。这些举措有望让巴西的大豆在中国市场竞争力更强,除了大豆,还包括牛肉等农产品。
这件事对美国的影响挺大,中西部的农业产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那里的州也是特朗普的传统票仓,是共和党的根基所在。
哈巴奇抱怨,政府的政策在短期内让农民挺难过,如果豆农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2026年的中期选举,共和党可能会失去一些席位,特朗普剩下的任期也可能受影响。全球供应链正在调整中,中国把重心转向南美之后,巴西的出口份额迅速增长,基础设施,比如港口的扩建,也在加快推进。中国的供应链已经稳定下来,国内的饲料供应也没问题。
中国之所以能这么有底气,是因为早在布局上就早作准备。自贸易战爆发起,他们就没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单一的领域或合作伙伴上。
在2024年金砖峰会结束后,中国与巴西签订了一个长期的农产品协议,内容涉及大豆、玉米、牛肉,还包括免税措施、物流合作以及农业技术方面的合作。上半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比去年同期多了32%,价格也比较低,供应方面也很稳定。
为什么还要回头去买带关税的美国货呢?中国的饲料行业也在进行转型,用合成氨基酸或者微生物蛋白来取代豆粕,目标到2030年非粮蛋白的产量要突破1000万吨,每年可以减少进口大豆1000万吨,这个数字差不多就是2024年从美国进口总量的一半。
美国想通过改变产地来规避关税?没那么简单。中国海关利用数字溯源和基因检测技术,4月28日就把30万吨从阿根廷进口的大豆退了回去,因为检测显示那是美国产的,残留农药和DNA指纹都跟阿根廷的不符。
特朗普加征关税本想施压中国让步,结果反倒自己吃了亏。美国的消费者得多付钱,通货膨胀上扬,企业的供应链也变得一团乱。
戴蒙曾经说过,美国真正应该储备的资源是稀土,但实际上中国占全球稀土产量的三分之二,有些类别的产量甚至达到99%。美国想要实现去中国化的目标,可能得花十年时间投入几千亿资金,结果不一定成功。
这不只是一场普通的贸易争端,更是供应链的全面对抗。中国拥有从采矿到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想追赶补课也难如登天。特朗普提出延长关税休战90天,想缓一口气,但中国态度很明确,在经贸问题上绝不让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8月12日回应特朗普的帖子时提到,具体事项要问主管部门,但中方的立场一直都很清楚。意思就是,不会急着买你的大豆。
美国渐渐意识到,中国在大豆需求方面根本无法取代。没有中国市场,美国的出口总量就会少掉一半,像印度、埃及、墨西哥这些国家无论怎么努力,都比不上中国的规模。去年中国购买了价值126.4亿美元的美国大豆,今年上半年到2025年,需求下降了51%,只剩24.6亿美元。巴西则从中获益,向中国的出口增加了35%。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内,贸易战导致美国大豆销量减少14%,巴西趁机抢占了份额。如今的局势让人觉得,历史正在重演:美国农民领着救济金,工厂订单减少,军工行业也缺料。
中国的自给率很高,主要粮食如小麦和水稻的自给率都超过百分之百,玉米的自给率也在97%以上。人均蛋白质的消耗比美国还要多,蔬菜和水果的数量更是美国的十几倍,差距非常大。进口的大豆主要用作饲料,巴西完全有能力替代。贸易战搞得像七伤拳一样,美国自己伤得更重。特朗普加关税,本打算让制造业回流,结果中国对美投资下降了60%,企业纷纷用脚投票,疏离明显。
从长远来看,全球农产品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与南美的合作逐渐加深,巴西和阿根廷的出口也在不断提升。中国依靠科技手段减少对进口的依赖,而美国则需要反思自己的政策。特朗普曾催促中国将订单翻一番,但中国已经找到了一条更优的道路。美国的豆农们抱怨声不断,行业协会也在向政府呼吁作出调整。到2025年,中美之间的角逐还会继续,但中国有足够的底气,稳居不可替代的地位。
归根到底,贸易讲究自愿交换,不能靠强迫交易。特朗普用关税大棒狂挥,但结果让美国农业遭殃。中国毫不慌张,供应链稳定,市场广阔。美国必须面对现实,中国不是好惹的。未来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中,农产品扮演着重要角色,谁占优势还得看实际行动。特朗普的基础逐渐动摇,政策空间变得有限。中国继续多元化采购策略,降低风险。放眼全球,这场争端影响深远,农产品价格波动,供应链也在重新布局。普通百姓切身感受到的,是物价上涨和经济压力变大。不过,中国的策略是稳扎稳打,慢慢适应,美国也在逐步清醒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