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中国男篮在亚洲杯小组赛中连续三场获胜,顺利把小组头名收入囊中,提前锁定八强资格后迎来宝贵的休整窗口。三场比赛看下来,很多球迷都觉得中国队风格变了不少,外线频频出手,三分球也更加稳定,整体打法跟国际主流接轨了一大步。
小组赛期间,场上节奏很快。中国男篮换上了不少新面孔,后卫和锋线球员投篮更干脆,三分命中率提升明显。数据显示,这三场比赛中国男篮三分出手次数增加了近30%,命中率高达40%以上,如果和上一届亚洲杯相比,提升十分明显。主力球员带领球队开局打出17比0的高潮,其中外线火力贡献极大。这种果断的投篮和进攻思路,让球迷们重新燃起了信心。
不过阵容方面也引发了不小争议。廖三宁,这次顶替徐杰入选12人大名单,成为五名后卫之一。他在印度队比赛时状态还算合格,但面对沙特、约旦时却没有得分。尤其是跟约旦队较量的那一场,主力打出领先优势后,廖三宁和高诗岩替换上场,却始终无法跟上比赛节奏。每当球到廖三宁手上,进攻组织明显迟滞,球队传导球变得缓慢,整体进攻也不再流畅,现场观众不禁为男篮捏了一把汗。
仔细分析,按照国际篮球主流趋势,后卫不仅要能助攻,还得具备自主突破造杀伤的能力。以三场小组赛表现来廖三宁的数据和比赛状态并不理想,远不如临时落选的徐杰。反倒是程帅澎越打越好,逐渐撑起了后场的硬度。这让大家都在担心,万一淘汰赛后卫线持续拉胯,压力很可能全部压到主力球员身上,整体轮换阵容难以应付高强度比赛,中国男篮晋级之路也将充满变数。
亚洲杯名单出炉前围绕后卫人选就有不少争议。三场小组赛下来,谁的表现好坏已经一目了然。这几天中国男篮拥有难得的调整期,教练组和球员都有机会认真、及时调整。球迷们都在期盼,随着状态回暖,后卫线上有人能够站出来分担压力,带动进攻的节奏,淘汰赛上打出更强的整体性。
中国男篮这次小组赛有收获也有考验,但只要坚持改进、用好调休期,接下来的淘汰赛依旧充满希望。每一个环节都有待磨合,球迷和队员都很清楚,再小的细节都决定胜负,大家都愿意为中国篮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