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烈日像烧红的铁板砸在钢盔上,上等兵李铁柱的迷彩服后背已经结出盐霜。他盯着战术终端上跳动的坐标参数,食指悬在发射键上方三毫米处——这是西藏军区新组建的远火连在海拔4700米的首场实弹演习,PHL-191型箱式火箭炮的液压支架正把300毫米口径的发射管缓缓抬升到55度仰角。
"三号车模块检测完毕!""气象数据链同步完成!"无线电里各车组汇报声此起彼伏。连长张大山攥着保温杯的手微微发颤,杯子里枸杞早被颠成了碎渣。他清楚记得三年前参加国际军事比赛时,俄军"龙卷风"部队光展开阵地就花了四十分钟,现在自己带的十车制远火连从机动到发射准备,全程没超过十二分钟。
补给班长王德发正带人给备用弹药车装填模块。这哥们儿以前在炊事班抡大勺,现在玩起三百公斤的火箭弹模块比炒菜还溜。"瞅见没?这预装填模块就跟乐高积木似的。"他抹了把黑乎乎的脸,冲新兵蛋子咧嘴一笑,"老毛子那边还得人工装填,咱这模块化设计,比他们快了小半个钟头!"
指挥车里的景象活像科幻片现场。操作员周倩的指尖在触控屏上翻飞,全息沙盘上16个发射单元的状态实时跳动。这姑娘军校毕业时玩《使命召唤》还总被虐,现在操纵的真实火力系统能让游戏里的装备羞得自爆。突然警报声炸响——蓝军电磁干扰来了!只见备用指挥车瞬间接管火控,数据链切换速度比网红变脸还快。
二十二分钟后,第二轮齐射的怒吼震得雪山都在抖。李铁柱看着无人机传回的毁伤评估画面直咂舌:六个足球场大的靶区被炸成月球表面,最远弹着点偏离目标还不到三米。他想起来当兵前在老家看的《亮剑》,李云龙要有这装备,打平安县城哪还用得着意大利炮?
对比之下,美军在关岛演习的影像就显得寒碜。他们的海马斯火箭炮连打完齐射得等四十分钟补给,弹药车跟主战装备还得分家。俄军更惨,"龙卷风-G"到现在还在用纸质射表计算诸元,活像揣着算盘打星际战争。张大山的连队这会儿已经收拢阵地开始转移,指挥系统自动规划出三条备用路线——这套打法,简直是把传统炮兵玩成了高原上的"闪电战"。
夜幕降临时的复盘会上,炊事班端来高压锅煮的饺子。王德发偷摸往馅里多塞了二两羊肉,被逮现行时振振有词:"咱191火箭炮能带16个模块,俺这饺子多包点肉咋了?"哄笑声中,周倩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出神:今天全连打出去的钢铁暴雨,火力密度顶得上过去一个营。她忽然想起爷爷讲的抗美援朝故事,那会儿志愿军要是有这等神器,范弗里特弹药量算个啥?
演习场三十公里外,某型防空导弹营的雷达正在自动接收远火连共享的预警数据。这种跨兵种协同就像火锅配香油碟——单独吃也行,搭配起来才叫地道。李铁柱裹着防寒睡袋琢磨,当年德国人搞"多拉大炮"得用三千人伺候,现在他们十辆车就能打出更猛的火力,这进步速度,怕是连科幻作家都不敢这么编。
第二天清晨,车队在冰雹中向新阵地机动。张大山看着后视镜里整齐的钢铁洪流,保温杯里新泡的枸杞突然不香了。他摸出手机给老战友发了条语音:"兄弟,赶紧申请调来远火部队!这儿玩的不是炮,是战争艺术的升级版!"车队碾过冻土带的轰鸣声,恰似中国陆军现代化转型的铿锵脚步。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