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封分量十足的举报信被送到了中纪委,信中直指时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李宏塔,罗列了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罪名。这起举报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因为被举报人是正厅级干部,更因为他特殊的身份——中共创始人李大钊的嫡孙。
革命先驱的后代,竟也陷入了贪腐的泥潭?这个疑问让案件变得异常敏感。中纪委随即成立专案组,为避免惊动地方,他们绕过安徽省,直接派人秘密前往调查,决心一探究竟。
厅长的自行车与55平米房
调查人员最初的设想是,即便李宏塔没有举报信里说得那么严重,作为一名厅级干部,其家境也应相当殷实。然而,当他们悄悄摸到李宏塔的住所时,眼前的一切让这些见多识广的办案人员彻底愣住了。
这里没有气派的楼房,只是一栋老旧的居民楼。李宏塔的家,是一套面积仅55平方米的房子,他与家人已经在这里居住了长达16年。屋内的陈设极为简陋,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生活痕迹却十分明显,绝非刻意伪装。
调查人员手中所谓的“充分证据”在现实面前显得荒诞不经。他们不禁反问那些举报者:“你们见过住在这种房子里的贪官吗?”客厅墙上悬挂着李大钊夫妇的遗像,两侧是那副著名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更加清晰的李宏塔形象浮现出来。他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这个习惯保持了二十多年,以至于后来换成电动车都成了当地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安徽民政厅的许多同事都知道“李厅长骑车上班”,这早已不是秘密。
他并非为了作秀或单纯锻炼身体。骑行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让他有机会更直观地体察民情,了解基层的真实状况。这起看似来势汹汹的举报,最终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收场,不仅洗清了李宏塔的嫌疑,反而让他清廉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不爱吃葡萄干的省委书记
这种近乎苛刻的自律,并非李宏塔的个人选择,而是源自一种代代相传的家风。他的父亲李葆华,李大钊的长子,一生都在用行动诠释着这种朴素的价值观。李葆华的政治生涯可谓显赫,历任安徽、贵州省委书记,最高官至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然而,权力并未给他和家人带来任何特权。李宏塔出生时,父亲已是北京市委副书记,但他和兄弟姐妹却没能享受到丝毫优待。母亲照样要去工厂上班,孩子们从小就被送进托儿所,因为父母实在无暇照顾。
李葆华曾告诫子女,他们只是普通百姓,不应追求任何特殊待遇。这种严格的教育贯穿始终。李宏塔还记得,有一次别人送来一点葡萄干,他因为嘴馋偷吃了些,结果遭到父亲的严厉批评。李葆华随后自己掏钱买了同样的葡萄干,派人退还了回去。
这件事让李宏塔铭记一生:不能因为自己做了些工作,就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好处。这种言传身教,远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深刻。李葆华在安徽担任省委书记期间,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这种亲民作风也深深影响了儿子。
铁肩担道义的源头
李葆华之所以能树立如此坚定的信念,无疑是受到了他的父亲,也就是李大钊的直接影响。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当时的工资水平属于高收入阶层,但他几乎将全部收入都投入到了党的事业创建与发展之中。
他自己过着“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的清贫生活。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为他在群众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尽管年仅38岁就壮烈牺牲,李大钊留给子孙的,却是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加宝贵的精神遗产。
这笔遗产激励着他的后代,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视为最高准则。李葆华晚年,已是副国级干部,却始终和妻子住在一套位于北京三里河的旧机关宿舍里。有人劝他搬家,他总是以“住惯了,不调了”为由谢绝,直至2005年去世。
精神遗产就够了
李宏塔的成长与任职过程,也印证了这种家风的传承。他16岁参军,退役后当工人,后来通过差额选举走上领导岗位。从科级到副厅级,再到正厅级,他坦言父母从未为他打过一个招呼,全凭个人努力。
他在副厅级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7年,对此他毫无怨言。在民政厅,他两次负责分房工作,却从未给自己谋求一套新房。面对最后一批福利房分配,同事替他着急,提醒这是“末班车”,他却幽默地回应:“末班车上人多,我怕挤。”
2021年6月29日,满头银发的李宏塔站在了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这枚沉甸甸的勋章,他没有留作传家宝,而是转身就捐赠给了家乡乐亭的李大钊纪念馆。在他看来,自己仅仅是“做了党员干部该做的事情”。
有人曾问过李宏塔,父亲李葆华给他们留下了多少遗产。他平静地回答:“我们不需要什么遗产,我们是李大钊的子孙,有精神遗产便够了。”这句平淡的话语,却道尽了一个家族百年来的坚守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