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雨下得比我夏天洗澡时的汗还密,弹幕刷到我都差点认不出这是中国女篮的比赛现场。
球场上,张子宇脚下刚踩稳,球就像被谁开了玩笑似的,转脸进了日本队的篮筐。
咱们的内线高得让人心安,偏偏球到手像夹生饭,咬不动,咽不下。
你说气人不气人?
我怀疑场边的宫鲁鸣指导也在想,是不是自己调了个假人机难度,怎么让对面小个子们玩成这样?
说起来,女篮的身高优势,纸面上写得跟武侠秘籍一样神。
韩旭、张子宇,站在那儿都能当移动路标。
可一旦比赛开打,球迷们就知道,身高再高,没战术,也得站着发愣。
传球线路绕来绕去,像外卖小哥找不到单元门。
内线姑娘接球,姿势别扭得我都替她们腰疼。
外线倒是热闹,杨利维、杨舒予轮流控球,突破分球,动作齐全,就是进攻打得像小品,观众看热闹,球员自己都找不着北。
这种“谁都想当主角,结果全成配角”的戏码,真不是头一回见。
回想几年前,那会儿打法清楚,谁都知道球该往哪儿送。
韩旭一拿球,对手脑门上就写着“危险”。
现在呢?
张子宇身高2米多,球却总在她头顶划过,像路过的飞机。
真想冲进场替她伸手抢一下。
有时候觉得,这比赛像极了网友热议的“换帅有用吗?”
“女篮精神还在吗?”
弹幕里各种声音,和场上姑娘们一样,各自为战。
有人说新老交替需要时间,有人觉得基本功没练好,有人直接喊着“没核心谁能赢?”
我看着这些评论,嘴角一抽,谁没打过团体项目?
一群人心不齐,哪怕把詹姆斯搬来,也得变成“散装詹姆斯”。
日本队的三分球是真准。
全场三分命中率42%,看得我一杯奶茶喝出苦味。
人家球传得飞快,外线一空,手起刀落。
中国女篮这边,助攻数落后快一倍。
助攻少不是偶然,根子在于配合太生硬,跑位像玩九连环。
谁都怕失误,最后只能单打独斗。
内线没吃饱,外线没投开,比赛打成了心理拉锯。
你说姑娘们不拼命?
训练场上汗水没少流,拼抢、盯人、抢板,哪个不玩命?
问题是,战术缺了主线,拼劲儿都散了。
暂停时宫指导在战术板上画得飞起,球员们围成一圈,眼神一片迷茫。
没有一个人能拍着胸脯说:“球给我,我来!”
这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是整个体系出了毛病。
再说说青训。
中国篮球一直喜欢高个子,觉得一米九五就是未来。
但现代篮球已经变成速度与配合的游戏了,日本队的姑娘们个子不高,球却像装了GPS,传到哪儿都精准。
反观中国女篮,身高高得能摘星星,球却找不到星星的路线。
青训阶段忽视了基本功和团队意识,成年队一上来就暴露无遗。
我忍不住想起男篮那场对菲律宾的“名场面”。
全队乱成一锅粥,谁都想救场,谁也没救成。
女篮现在的困局,跟男篮如出一辙,有资源、有天赋,就是缺一颗定海神针。
你说杨利维能不能当核心?
数据一查,场均得分6.5,助攻3.2,勉强及格。
张子宇、韩旭?
身高优势在,但球权转化率不高,效率也就那样。
球迷看着着急,教练组更头疼。
看球的时候,我特意留意了场边观众的表情。
有人摇头、有人小声吐槽,还有人干脆玩起了手机。
弹幕上有人说:“这球打得像我和我爸妈抢遥控器。”
这种情绪不是一场输球带来的,是长期内外线不协调、战术体系混乱的积怨。
说到底,篮球不是拼谁高、拼谁快,而是拼谁能把团队捏成一块铁。
再翻翻历史,90年代末的中国女篮,哪怕成绩拉胯,场上场下都清楚谁是老大。
现在呢?
谁都不服谁,打法像无头苍蝇。
年轻球员成长慢,老队员带不动节奏,教练组也没找到解药。
再说,世界篮球的节奏早都变了,咱们还在吃老本。
有意思的是,网上总有人喊“拼搏精神最重要”。
我反倒觉得,这年头拼搏不是敲锣打鼓,更不是一腔热血能解决一切。
战术体系、核心凝聚、角色分配,这些都是硬骨头,谁都得啃。
否则,打到最后还得靠“玄学”出奇迹。
我忍不住琢磨,未来的中国女篮会不会像现在的英超球队那样,别光拼身高,真得多琢磨琢磨团队这回事。
数据不会说谎,三分命中率、助攻、失误、篮板,每一项都藏着成长的烦恼。
女篮要想走远,靠的还得是体系和人心。
说了这么多,球迷朋友们,你们怎么看?
你要是教练,这锅该怎么端?
或者说,咱们是不是应该给姑娘们多点耐心?
评论区别闲着,留两句,也许灵魂人物下场就得靠你们喊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