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春联,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清朝有个穷书生,替屠户写对联,被王爷一眼看中,从此命运大变,十年后成为一品大员。
谁能想到,他曾经是罪臣的后代,家族因为文字狱而倾覆,幼年时流落寺庙,靠僧人接济度日?
从街头给人测字到成为直隶总督,他是怎么突破科举不中的困境,靠自己的才华和运气得到皇帝赏识的?
家族的衰败
在康熙五十年,一场突然爆发的文字狱像风暴一样席卷了整个朝廷,彻底改变了方观承的人生轨迹。
他的家族原本是桐城的名门望族。曾祖父方孝标在顺治年间考中了进士,官做到弘文院侍读学士。祖父方登峄曾在工部担任主事,而他的父亲方式济则在内阁中书任职。
出身官宦世家,家族荣耀,按理说,方观承应该能享受到优渥的生活,轻松步入官场。
但历史没有假设,一场原本与方家无关的灾难,却因为文字上的问题,让这个家族瞬间陷入了困境。
这场麻烦的起因,是一本书,名叫《南山集》。
戴名世是翰林院的官员,他的书中记载了南明永历政权的历史,并引用了方孝标早年写的一本书《滇黔纪闻》。
问题在于,戴名世在书中采用了南明的年号,而不是清朝的年号,并且把永历帝描绘成一个悲情的英雄形象。
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这等同于心存旧朝,严重触犯了皇权的禁忌。
康熙大怒,下令严格调查,戴名世因此被处死。而方孝标虽然早已去世多年,仍然被判定为“丧心病狂”,他的棺材被打开,尸骨被戮,最后被挫骨扬灰。
方家的后代自然也受到了影响。
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峄和父亲方式济被贬到黑龙江,家里财产也被没收了,家族里的男人们有的被贬官,有的被抓起来,一瞬间家族就衰败了。
那时候,方观承还很小,因为年纪小,他和他的哥哥方观永没有被流放。但他们也被赶出了家门,流落到南京的清凉山寺,在那里靠僧人的施舍生活。
从富裕到落魄,命运多变,不过就是一张诏书而已。
寺庙生活虽然清苦,但方观承并没有虚度时光。
自己因为犯了错,科举之路已经断了,但还是继续努力学习。
有人嘲笑他“读书无用”,但他却淡然回应:“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么辛苦劳作,要么精通手艺,要么学有所成。我既没有田地可以耕种,也没有力气可以卖,唯有笔墨这一项技能。”
这份清醒,在绝望中种下了日后翻盘的希望。
每到寒冬,方观承兄弟都会不辞辛苦,翻山越岭,不远千里前往黑龙江,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和祖父。这份孝心让人倍感感动。
从南京到齐齐哈尔,一路上风餐露宿,充满艰辛,但他们坚持了整整十年。
后来他管理直隶时,特别注重治水和赈灾,或许是因为年少时见过太多人间的苦难。
雍正皇帝登基后,宣布大赦天下,方家终于被平反,可那些逝去的时光和亲人,却再也无法回来了。
方登峄和方式济相继在流放的地方去世,这让方观承成了一个孤独无依的流放者。
生活虽然为他关闭了一扇门,但也留下了一丝希望。那些在庙宇中阅读的书籍和书写的文字,终将在某个时刻,成为他打开机会之门的钥匙。
对联开启人生之路
在雍正刚登基的时候,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方观承站在北京东华门外,面前是一张简单的木桌,桌上摆着笔墨纸砚。
他穿着单薄的衣服,面容清瘦,但依然挺直腰背,在寒风中为过路的人测字谋生。
这是他能找到的最体面的营生,毕竟,作为一个罪臣的后代,连干体力活都经常被人看不起。
那时候的北京城里,虽然繁华热闹,但背后藏着很多像他这样的落魄书生。
考试无门,前程受阻,他们有的成了记账先生,有的做了私塾老师,还有一些只能依靠卖字画来维持生计。
方观承的情况更加不易,他甚至连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测字这行生意并不好做,有时候一天赚不了几个钱,有时甚至连一顿饱饭都买不起。
方观承为了活命,什么活都愿意做。
他为人写过信件,帮店铺算过账,还当过小孩的启蒙老师。
大家笑话他“丢份儿”,可他明白,当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什么体面都不顶用。
那一天,冬天的冷风中,方观承的测字小摊前空无一人。正准备收摊回家时,对面肉铺的张屠户走了过来。
这位粗犷的汉子虽然是个杀猪的,但对读书人却非常尊敬。看到方观承冻得手指发红,他便招呼道:
"方先生,天气这么冷,要不您来我家喝碗热乎汤,顺便帮我写写春联吧?"
方观承没有拒绝,拿起纸笔就跟了过去。
那天晚上,他在张屠户家吃了顿热腾腾的饭菜,然后铺开红纸,提笔蘸墨,想了想,就写了一副对联。
他的书法刚劲有力,笔画犹如刀刻,却依然流露出一种罕见的从容不迫。
张屠夫虽然没念过书,可他瞅着这字,心里就觉得不对劲儿,连连夸道:“这字写得真漂亮!真好看!”
这副对联让方观承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
几天后,平郡王福彭经过这里。
这位王爷虽然出身满洲贵族,却特别喜欢汉学,尤其是对书法情有独钟。
他一眼就被张屠户家门口的对联吸引了,那字迹刚劲有力,气势磅礴,绝对不是一般秀才能写的。
他立刻派人去查是谁写的,得知是一位在街头以测字为生的穷书生,便让人把方观承叫来。
方观承站在福彭跟前,这位王爷上下打量着他。
眼前的年轻人虽然穿着朴素,但眉宇间透露出一股沉稳之气,言谈举止不卑不亢。
福彭问起他的家庭背景,方观承诚实地回答了,这种直率反而让福彭更加欣赏他。
福彭问:“你愿意跟我进府,担任我的助手吗?”
方观承知道,这是百年难遇的机会。
进入平郡王的府邸后,方观承的才华很快得到了展示。
他写文章很有一手,做事也很稳当,最难得的是他对政务有自己的看法。
福彭对他越来越信任,有时候连重要的事情也会向他请教意见。
雍正十一年,福彭当上了定边大将军,出征准噶尔。
王爷出征时可以带一些随从,但必须事先得到朝廷的批准。
福彭专门替方观承向上级请求,希望破例授予他官职,让他跟随军队协助处理军务。
雍正皇帝对福彭如此推崇的人感到好奇,特意将方观承召见。
当得知他是方孝标的后人时,雍正沉默了一会儿。或许出于补偿心理,他当场授予方观承内阁中书的职衔,并命他随军出征。
于是,三十二岁的方观承,凭借一副对联,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官场飞升记
乾隆初年,军机处的值房里,方观承正伏案疾书。
从跟随福彭将军平定了准噶尔之后,他就被调到了朝廷里最核心的决策部门,担任军机章京一职。
这个职位虽然只有七品,但却是通往权力巅峰的快速通道。
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是一个处理机密事务的重要机构,很少有不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能够进入这个部门。
方观承之所以能在这个位置上脱颖而出,一方面是因为福彭的推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自身的才华出众。
他思路清晰,做事效率高,最难得的是,他非常了解做领导的诀窍,知道什么时候要果断坚决,什么时候又要适当低调。
在乾隆二年的时候,方观承被提拔为吏部郎中,主要负责官员的考核工作。
这个地方利益很大,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但他一直保持清白,不贪不占。
这种正直,在腐败的官场上显得十分突兀,却也吸引了乾隆的注意。
乾隆七年,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让方观承去直隶清河地区担任官职。
这看起来像是贬谪,但其实是帝王有意的栽培。
直隶靠近京师,但水灾频繁,治理起来非常困难。
乾隆曾经对身边的大臣说:“如果方观承能把直隶的水治理好,那他就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方观承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一上任就沿着永定河巡查,发现河里的泥沙堆积得很厉害,河堤也因为年久没有好好修缮而破损严重。
一些地方的领导做事马马虎虎,年年向上申请修河的钱,结果却一直没什么实际效果。
他悄悄地进行了调查,很快找到了几个贪污的官员。当这些蛀虫被撤职查办时,整个直隶的官场都感到震惊。
治理水灾需要真功夫,方观承不是专业的水利人员,但他愿意花大力气去学习和实践。
他请来有经验的老河工交流心得,翻阅了许多古代治水的书籍,还亲自下河测量水深。
自从新河道建成,一向暴躁的永定河变得平和了许多。
海边的乡亲们互相传话,都说方观承是位好官,叫他“方青天”。
治水成功后,他的仕途就像开了闸的河水,一泻千里。
直隶按察使、布政使、代理山东巡抚、调任浙江巡抚。
几乎每年一升,这样的升迁速度在大清历史上很罕见。
乾隆十四年,五十一岁的方观承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成为了疆域之首。
方观承担任直隶总督时,他的权力仅低于皇帝一人。
他治理的地区涵盖了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大部分地区,这个地方既是政治的核心,也是经济的重要区域。
虽然职位很高,但他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
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在他的每项工作成果中都得到了体现。
他在担任浙江巡抚期间,检查了海塘,并开垦了三十五万亩的荒地,帮助安置了流离失所的百姓。
在担任直隶总督的时候,他改进了义仓的管理,还设立了育婴堂,让孤寡老人和小孩有了依靠的地方。
这些努力虽然没有大的声势,但却真真实实地改善了普通人的生活。
乾隆对方观承的信任越来越大,即使有御史弹劾他“包庇下属”,乾隆也只是笑笑而已。这种宽容,就连当时最得宠的和珅都羡慕不已。
方观承的成功,看起来是运气使然,其实背后有很多必然的因素。
他虽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但比任何人都明白“做事”的价值。他出生在被贬官员的家庭,反而比那些出身名门的人更加珍惜每一个机会。
当其他官员忙着拉帮结派时,他却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公务上。
这份专心,让乾隆慢慢把他从“福彭介绍来的人”转变为“朕的重要帮手”。
一条对联点亮了他的前程,十二年历经坎坷与风雨,最终把他推向了国家权力的最高点。
方观承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贵人的帮助。平郡王福彭一直是他仕途上的贵人,就像伯乐发现千里马一样。即使后来福彭失势,方观承每年都会亲自登门拜访,表达敬意。
有人劝他回避嫌疑,他却严肃地说:“人家赏识我的恩情,怎能因为形势变化就忘了呢?”
在这个充满名利的官场里,他最特别的法宝竟然是重情义。
方观承到了晚年,变得更加低调了。和珅等新人崛起时,他主动让出了一些权责。每当有人弹劾他时,他从不争辩,只是更加勤奋地去做事。
这样的态度让他避开了不少政治上的麻烦。
乾隆三十三年,已经七十多岁的方观承在任上因病去世。他被追赠谥号“恪敏”。其中,“恪”表示他为人谨慎且恭敬,而“敏”则称赞他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这个称号真是恰到好处地总结了他的整个一生。
从一个受罪的后人,到成为一代杰出的贤臣,方观承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之路,不仅仅在于考试场上的风光,更在于能否赢得百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