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广岛核爆纪念日,日本总是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在世界面前,可是谁还记得,真正的受害者到底是谁?在庄严肃穆的纪念仪式上,所有人都在缅怀那场毁灭性的爆炸,却很少有人提及,广岛曾是侵华日军的重要后勤枢纽。日本在纪念仪式上只字未提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慰安妇等历史,仿佛一切苦难都只属于自己。这样的选择性记忆,让人不禁想问:历史的真相,真的就能被这样轻描淡写地掩盖过去吗?
有一次,联合国日本广岛核爆纪念仪式上,徐德智突然抛出两个问题:“谁炸的日本?”“为什么炸日本?”这两个问题像一记重锤,砸在了会场的每个人心头。现场一度陷入尴尬和沉默。其实,这不仅仅是对日本的追问,更是对国际社会良知的拷问。日本总是强调自己在核爆中的受害,却极力回避自己曾经的加害历史。广岛资料馆和纪念碑里,关于侵华战争的内容被有意淡化,甚至只字未提。参观者看到的,只有日本民众的苦难和无辜,却看不到那些被侵略国家的血泪。
更让人无奈的是,国际组织在历史问题上的回避和妥协。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辞时,刻意删除了“侵略战争引发核爆”的内容,主办方甚至人为切断了核爆历史的因果链。为什么会这样?背后其实是现实利益的博弈。日本对联合国有着不小的经济影响力。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后,日本立刻停缴了教科文组织的会费。道义和现实之间,国际组织选择了沉默。历史的真相,就这样被现实利益绑架。
其实,日本国内对于历史的态度也并非铁板一块。部分民众,尤其是一些核爆幸存者的后代,开始反思战争的起因,呼吁正视历史。但与此同时,右翼势力却在推动军事扩张,甚至有人公开否认侵略历史。历史债务在东亚持续发酵,韩国法院扣押日企资产、慰安妇赔偿等问题成为新的焦点。2018年,韩国最高法院判决日本企业必须向二战期间被强征劳工进行赔偿,日本政府强烈反对,还采取了经济报复措施,导致日韩关系一度跌入谷底。这些现实矛盾,都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延续。
说到历史反省,不得不提德国。德国对二战罪行的深刻反省,和日本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德国总理勃兰特曾在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德国的教材和纪念馆都在提醒后人不要忘记历史。而日本呢?不仅供奉战犯,还不断篡改教科书,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寻求同情而不是忏悔。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村山谈话”,首次以政府名义承认并道歉侵略亚洲邻国,但此后多任首相在历史问题上反复,甚至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中韩等国的强烈抗议。村山谈话的历史意义,和日本如今对核爆历史的选择性记忆,形成了强烈反差。
那么,为什么美军在1945年选择广岛和长崎作为核打击目标?很多人只记得那两颗原子弹带来的毁灭,却忽略了背后的历史逻辑。广岛和长崎不仅是重要的军事基地,更与日本对亚洲的侵略战争密切相关。日本政府在核爆前拒绝投降,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率依然很高,军部甚至还在计划使用生化武器。美国的选择,其实是对日本侵略政策的直接回应。可是在日本的纪念仪式上,这些历史背景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没有放弃对历史正义的呼吁。2015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批评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倒退,强调日本应该正视并反省侵略历史,呼吁国际社会警惕日本右翼势力复活。这一事件和徐德智在联合国的发问,形成了强烈呼应。中国的声音,代表着无数受害国人民的心声,也在推动着国际社会正视历史。
其实,历史不是用来遗忘的,更不是用来粉饰的。每一次对历史的回避,都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广岛核爆纪念日,本该是反思战争、追求和平的时刻,却被日本用来强化自己的受害者形象,掩盖了加害者的事实。徐德智的“夺命两连问”,不仅仅是对日本的质问,更是对国际社会的提醒:历史不能被选择性记忆,正义也不能被现实利益所绑架。
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国内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歧越来越大。根据日本NHK的民调,超过三成的日本年轻人对二战历史知之甚少,甚至有人认为日本才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而在韩国,超过七成的民众支持政府对日本企业采取法律行动,要求赔偿二战劳工和慰安妇。中韩两国的历史教育,也都在不断提醒年轻一代不要忘记那段苦难。专家普遍认为,只有正视历史,东亚地区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解与和平。
有时候,历史的真相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只是过去,更是现在和未来。日本如果继续回避历史,只会让伤口难以愈合,让东亚的紧张局势持续发酵。国际社会如果继续选择沉默,历史正义就会变得越来越遥远。我们需要的,不是选择性记忆,而是勇敢面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和解与和平。
历史不会因为被掩盖就消失,真相也不会因为被回避就改变。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能坦然面对过去,让历史成为和平的基石,而不是新的矛盾起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