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个事儿,真的是让人一直坐立不安。普京还没到阿拉斯加呢,咱们的五艘超大型破冰船硬是跑到人家门口附近了,早就晃得美加都坐不住。美国那边的松鼠也不是吃素的,不光派了海警船跟踪,还准备用那架C-130J海上巡逻机“偷窥”一番,这得算是什么“战争科考”新模式吧。
我查资料发现,咱们这批船都不是闹着玩的。雪龙2号已经跑到楚科奇海,能在两米厚的冰层里绕圈,这技术,不得说,硬是牛得不行。它上面那些仪器,测温、看冰层变化,全程不歇着。美国人一开始还嘴硬,什么“科学考察”,转眼就派海警船“陪跑”,说白了,就是盯着咱们的行动打小报告。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家门口偷偷偷摸摸做点啥,被人盯得死死的感觉。
更别说深海1号带着“蛟龙”号来了。你说能潜到7000米深的潜水器,那叫一个牛,随便拿样本、拍照片,轻轻松松。旁边还跟着无人潜航器,悄没声儿就画地图,北极海底的资源,比谁都清楚。可可是吓死人了,光可燃冰,可是全球能源的“宝藏”呀,据行业报告指出,这一块可燃冰存储量巨大,几乎能满足人类几十年的用量。
加拿大那帮人真是怕了,赶紧派飞机和破冰船寸步不让的在白令海峡附近“盯梢”。我查过资料,那里最多也是公海,你动一动他们就跟着不放。毕竟,北极海的资源分布没有那么明明白白的界线,谁跑到哪儿算谁的?过去美国靠着破冰船霸着点脸面,现在咱们这支队伍找个理由就能去“合作考察”,这场面,真是让他们不好意思继续打肿脸充胖子。
我还注意到,中山大学号带着多国科学家,干脆穿过白令海峡直奔北极,挂的国际科考牌子。你以为美国人能堵得住?不可能。毕竟,北极的变化牵扯到全球气候,冰层融化的速度远超预期,去年资料显示,北极冰盖面积锐减了13.4%,创历史新低。这个事,除了科学家捧着数据研究,谁都清楚,这其实也是“地球的问题”。咱们带着研究结果,回头还用不着跟谁讲价。
而且,咱们的探索3号也是不简单的货。专门那啥的,测海底地质、寻找海底热泉,目的就是为了“摸清底细”。我告诉你,这个动作很明显——北极资源,要是打开了,那未来的航线可就不一样了。白令海峡一旦通航,从东亚到欧洲不用绕开马六甲、苏伊士那一长串。考量的,不只是时间和油钱,多半还是地缘政治的布局。
你知道吗?根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北极航线的货运量有望增加到全球贸易的15%以上。这个数字,光是想想,心里就发毛。美国一直居高临下,自己有破冰船,觉得能够“说了算”。可如今,咱们的雪龙系列、深海系列,已经能和他们掰掰手腕了,二十多艘破冰船在北极泡着呢。光说这个实力,恐怕连他们都得重新计算“北极的规则”。
我就问一句,普京还未抵达,咱们先“开路”,这背后到底代表了什么?是胆子大,还是在暗示未来的版图布局?我觉得都不完全是。实际上,北极的资源和航线,早就超越了单纯的地缘争夺。它变成了未来国家间科技、能源、甚至环境责任的试金石。你觉得,数年来不断的“北极热”会不会让这个地区最终成为“合伙人”的舞台,还是再次成为某些国家的“战场”?
你想想,北极的冰层在融化,过程还在加速,按照气候模型,到了2050年,北极地区近乎变成“无冰世界”。那时候,大量的资源开采和航运,说明一切都不受控制。而我们这次积极“踩点”,不过是在告诉全世界一个信号:这个地区,未来的局势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简单。真的会像他们预期的,变成逐鹿之地?那真是,睁大眼睛看着,中俄能在这片海域“合作”与“竞争”的边界线,要怎么划分。
关键是,美国、加拿大都明摆着盯着,别想以为世界还在“裁判”的位置。冰在融化,岁月已经不等人。这场“北极争霸”的新战役,谁会笑到最后?哪天真成了“大家一起玩”的局面,你觉得会不会出现“谁也没有办法完全控制”的新常态?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这个海域上漂着的冰还要冷……
你说,这次的行动,是要告诉世界,“北极属于谁”,还是——谁都还撑着玩,谁先认输,谁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