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储能技术光伏发电家庭储能
来源:储能峰汇公众号
检测光伏板热斑效应需综合外观观察、温度监测及电气性能检测等手段,聚焦其 “局部高温、性能异常” 的核心特征开展判断。基础检测阶段可通过目视观察与遮挡排查完成初步判断。热斑多由外部遮挡或组件表面损伤引发,因此在光照充足时段(如正午),应重点检查光伏板表面是否存在树叶、鸟粪、灰尘堆积,以及周边建筑物、树枝形成的阴影遮挡 —— 这些遮挡物会导致局部电池片无法受光,进而成为 “负载” 发热形成热斑。对于可清除的遮挡物(如灰尘、树叶),清除后需持续观察是否仍有异常,若恢复正常则说明为临时遮挡所致。同时,需检查光伏板玻璃是否破碎、有裂纹,背板是否鼓包、开裂,边框是否锈蚀松动,这类物理损伤可能导致内部电池片受潮、氧化,造成性能不均而引发热斑。红外测温是识别热斑最直接的核心检测手段,因热斑的典型特征为局部温度显著高于周边区域(正常组件工作温度约 40-60℃,热斑区域可达 100-200℃)。常用工具包括红外热像仪(推荐使用,可生成温度分布图直观显示高温点)和高精度红外测温枪(适用于单点检测辅助验证)。检测需选择晴天正午(光照强度≥800W/㎡)、组件工作状态稳定的时机,避免因早晨或傍晚光照较弱导致温度差异不明显,影响判断准确性。具体操作中,使用红外热像仪扫描组件表面生成温度热力图,若正常组件温度分布均匀(温差≤5℃),而出现局部高温点(温差≥10℃)且无明显外部遮挡(或遮挡清除后仍高温),即可判定为热斑;使用红外测温枪对疑似区域单点测温,若某点温度比周边高 15℃以上且持续稳定(非瞬时波动),也可确认热斑。例如,组件大部分区域温度为 50℃时,某块电池片区域温度达 80℃且无遮挡,即说明该区域存在热斑。热斑还可能由组件内部问题(如电池片隐裂、焊带虚接)引发,这类问题肉眼难以识别,需通过 EL 检测(电致发光检测)进行深层排查。其原理是在组件通反向电流时,利用硅基电池片的电致发光特性(正常电池片发光均匀,隐裂或失效区域不发光或发光暗淡),通过专用相机捕捉发光图像识别内部缺陷。检测需在暗室或夜间进行(避免自然光干扰),且组件需断电(或通过专用设备施加反向电压)。判断时,若 EL 图像中出现黑色条纹(隐裂)、暗斑(电池片失效)、焊带断裂或虚接等区域,且与红外检测的高温点位置重合,说明这些内部缺陷是热斑的根源 —— 隐裂会导致电池片局部电流受阻,进而引发发热。通过光伏系统的监控数据可间接进行辅助检测,发现热斑导致的发电效率下降。对比同组串内的组件发电量,若某块组件的日发电量长期低于同批次、同环境组件的 20% 以上,且排除遮挡、清洁问题,可能是热斑导致的效率衰减;观察逆变器数据,若某一路组串的电流突然下降(如降幅超过 10%)且无其他明显故障(如接线松动),可能是组串内某块组件因热斑失效拖累整体电流(串联电路 “短板效应”)。此外,部分智能光伏系统配备组件级温度传感器,若某组件温度持续高于同区域平均值 20℃以上,系统会触发高温报警,提示可能存在热斑。检测流程建议如下:日常巡检中,通过目视检查遮挡和表面损伤,配合红外测温枪快速扫描发现疑似高温点;专业检测时,对疑似组件用红外热像仪精准定位高温区域,再通过 EL 检测排查内部缺陷(如隐裂、焊带问题等);同时结合系统发电量和电流数据,确认热斑对性能的影响,判断是否需要维修或更换。通过上述方法,能及时发现热斑并定位根源,避免其进一步恶化导致组件报废或安全事故。
推荐:储能技术科普储能光伏发电光伏并网系统光伏锂离子电池储能结构设计光伏组串工商储能锂电池电池家庭储能储能案例分享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太阳能电池板计算太阳能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