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芯微的AIOT业务收入一夜飙升64%,投资者的朋友圈被疯狂刷屏,有人甚至在群里开玩笑:“这公司是不是偷走了ChatGPT的秘密配方? ”
但真相远比小说更精彩,瑞芯微只是个引子——半导体的整个产业链正掀起一场利润狂潮。 想象一下,半年报一出,士兰微的利润增长1123%,达到2.55亿;
闻泰科技也飙升248%,4.88亿轻松入账;还有思特威的摄像头芯片出货量像开挂一样翻倍。
这些数字不是孤例,15家半导体龙头利润增幅超过100%,21家超过50%,整个行业从设计到代工全线上扬。
有人惊呼:“这不就是股市版的火箭推进器吗? ”
AI拉动芯片需求已成不争的事实。瑞芯微就是典型例子:公司因为AIOT高速发展收入暴增64%,让无数开发者追捧其智能设备方案。
现在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已突破1200亿美元,边缘AI芯片需求年增长45%,像大模型推理和端侧设备智能化的浪潮正席卷而来。
寒武纪的AI处理器订单堆满仓库,地平线的车载芯片一夜抢光,用户们争着讨论:“AI是不是在改写半导体规则?”
华为的鸿蒙生态系统拉动传感器出货量,澜起科技的数据中心芯片也跟着疯长。
行业报告显示,AI PC和AR眼镜的销量爆表,算力芯片成了必备硬通货,投资者聊天时都在问:“下一个AI黑马是谁? ”
行业周期复苏更让手机市场重燃战火。
思特威的手机摄像头芯片出货量激增,工厂加班加点也赶不上订单,老板们笑着抱怨:“客户排队到门口了! ”
全球手机出货量同比回升18%,IoT设备创历史新高,存储芯片价格连续三季上涨。
IDC数据指出,2025年第二季度消费电子回暖,晶圆厂产能利用率超过90%,长川科技的测试设备都卖断货。
小米的新机型带动摄像头需求,三星的存储芯片订单堆积如山,讨论区炸锅:“谁能想到一年前还在裁员的手机芯片厂,现在加班费都发双倍? ”
乐鑫科技的Wi-Fi模块订单量翻番,晶方科技的封装线24小时不停工,这些数据让普通网友感叹:“半导体复苏像疫情后的旅行潮,疯狂得停不下来! ”
国产替代是这场增长的强劲引擎。 中微公司的沉积设备销量翻倍,车间工人忙得连轴转,有人开玩笑:“国产设备这是要出口反倾销啊! ”
当前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已达40%,薄膜沉积和量测设备成了新宠儿,美国对华先进制程的限制反而催化成熟制程渗透率飙升。
中芯国际的14纳米生产线爆满,北方华创的蚀刻机订单排到年底,沪硅产业的晶圆片供不应求。
政策上,国家大基金三期1500亿注资设备领域,地方配套基金超3000亿,科创板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50%。
华为的麒麟芯片回归市场,安集科技的化学材料订单量激增,讨论板热议:“国产替代不只是口号,是实打实的订单战报! ”
技术升级正在加速。 Chiplet封装在中芯国际生产线量产,华为的硅光模块已进入商用,第三代半导体的GaN和SiC材料在扬杰科技实现规模化应用。
晶合集成的12英寸晶圆厂昼夜运转,芯动联科的传感器技术突破让用户疯狂下单。
这些进展离不开政策扶持:财政部税收优惠让研发成本骤降,地方政府产业园建设吸引大批投资。
兆易创新的车规级芯片销量翻番,江丰电子的靶材订单量创新高,行业专家在论坛争论:“国产技术能弯道超车吗? ”
当前投资热点聚焦AI芯片和设备板块。
寒武纪的股价一天内飙升20%,北方华创的工厂扩产新闻刷屏,微博话题“半导体黑马”点击量破亿。
车规级芯片市场订单激增,像兆易创新这样的企业被资本追捧,沪硅产业的晶圆片成交额翻倍。
抖音上的投资UP主直呼:“现在半导体的钱比捡钱还快! ”但贸易摩擦风险不容忽视:美国加征关税的消息让汇率波动,
产能过剩隐忧在成熟制程浮现,晶方科技的库存压力成讨论焦点。 行业群聊里,投资者争论:“国产替代能顶住外部压力吗? ”
这些事实摆在眼前:半导体的繁荣背后暗流涌动,您觉得这场增长能持续多久?